记者手记 一座城市对文化的礼敬

最新信息

记者手记 一座城市对文化的礼敬
2023-12-25 00:46:00
千年古都,常来长安。
  在文旅市场全面回暖的2023年,西安以出圈姿态,占据了各类“最热门旅游目的地”榜单的一席之地。
  西安为什么这么火?人们又为什么要来西安?不必刻意回答,只需在西安街头来一场古都范儿的Citywalk,答案便会显现。
  在唐风唐韵的大唐不夜城,从写满诗词的灯饰下穿过,与满街的唐装仕女擦肩而过,“李杜”正于灯火阑珊处邀游客吟诗作对;登临600余年历史的古城墙,脚下是铁马金戈的岁月沧桑,远眺是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俯瞰是熙熙攘攘的人间烟火……一城之内、转眼之间,古老与现代、厚重与时尚相得益彰、毫不违和。
  文艺之城、活力之城、网红之城……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文化是西安最无可争议的烙印。行走西安,我们处处可见这座城市对文化的礼敬,随时可感千年文脉的流淌。有游客说,文化与城市的共荣共生、互相成就,就是西安最大的魅力所在。
  古老厚重,是西安的文化气质。但这份古老不是僵硬的、沉睡的,而是流动的、鲜活的。
  西安的古迹遗址遍布全城,与早年间“上车睡觉、下车看庙”的游览体验不同,如今西安持续推动对文物古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与古人对谈”,已是独特风景。
  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原貌呈现、局部复原与意象性标识展示的宫殿,让游客“走李白走过的路、闻白居易闻过的花香”,打开了对大唐盛景的想象空间;在陕西考古博物馆,文物修复技术和视听化手段让唐墓壁画里的人动了起来,将千年前的宴乐场景呈现在今人眼前;沿着顺城巷徜徉在明城墙脚下,墙体上的苔藓与古人所见并无二致,但一回眸,便会与经过城市更新的烟火街区不期而遇。西安留住了古韵与乡愁,更让游客流连忘返。
  新潮时尚,是西安的文化颜值。但这份新潮不是轻飘的、浮夸的,而是有根的、明亮的。
  在大唐芙蓉园紫云楼,身着唐装的男女乐师击鼓、吹笙、鸣锣,演奏着1300多年历史的西安鼓乐,“中国古代交响乐”余音绕梁,观众如痴如醉。这台名为《鼓》的演出既源自传统曲牌,又有题材创新,于舞乐诗画中讲述西安鼓乐传承发展的历史,是近年来西安旅游演艺界异军突起的新秀。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当被问及西安鼓乐重获新生的奥秘,承接演出的东仓鼓乐第七代传承人赵筱民一语道破。
  见微知著。如今,西安常态化的旅游演艺有近20场,话剧、舞剧、歌剧等各类精品剧目每周都在上演。从长演不衰的《长恨歌》探索古典诗词的实景表达,到最新出圈的《无界·长安》用非遗文化适配当代审美,再到现实主义话剧《延水谣》展现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的价值追求,不同的演出风格各异,但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深深扎根在土地和群众中受其滋养,是它们大获成功的共同特征。
  自信包容,是西安的文化性格。但这份自信不是刻意的、做作的,而是镌刻在城市街头巷尾、流淌在市民血脉之中的。
  下马陵、乐游原、曲江池,这些被唐诗反复吟诵的地名,仍是今天西安人的日常;航天大道站的“敦煌飞天”,大明宫站的“万国朝贺”,每一站都有独特的古风Logo,西安地铁是跨越时空的访古隧道;“汉服自由”与城市街景水乳交融,人人都是风景,决然不会得到异样的眼光。
  这份自信,也体现在对新兴文化现象的包容上。每到夜间,西安城墙的大小门洞里,一场场“草根音乐会”在歌迷的欢呼声中唱响。对城墙音乐会、广场大合唱、阳台音乐会等街头音乐形式,西安没有“一停了之”,而是制定规则,在必要规范的基础上加以鼓励,使之成为当地的新名片。
  西安还提出打造七大音乐文化街区,发布《推动原创音乐发展的八大措施》,连续举办“西安石榴原创音乐季”、给草根音乐人以舞台和礼遇。自由多元的创作土壤,让“音乐之城”正在成为西安的另一幅妆容。
  长相思,在长安。这便是西安,一座始终对文化怀有深深敬意的城市。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记者手记 一座城市对文化的礼敬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