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都市圈,谨防“大循环”变“小循环”

最新信息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都市圈,谨防“大循环”变“小循环”
2023-12-25 09:38:00
12月23日,由广东经济学会主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承办的第五届卓炯论坛在省委党校举行,论坛主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张广宁、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明忠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上,4位专家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作了主旨报告。会议还设置了3个平行分论坛,分别聚焦区域经济与对外开放、数字经济与金融、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三大主题,共15位入选论文作者报告了研究成果。与会嘉宾围绕各自领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交换学术观点,展开了热烈探讨与深入交流。
  来自高等院校、社科院、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有关专家学者,校(院)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部以及各教研教辅部门负责同志、教师代表和硕士研究生,共110余人参加了第五届卓炯论坛。
  0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
  都市圈的建设,要防止另一种倾向
  在主旨报告环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副校长董小麟教授以高质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为主题,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发展的优势与短板,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以推进产业升级、优化治理模式、服务新发展格局等为重要抓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
  最近,省政府发布了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包括《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发展规划》《汕潮揭都市圈发展规划》《湛茂都市圈发展规划》,其中前三个的核心圈层均位于粤港澳大湾区。
  对此,董小麟在报告中特别提醒,规划本意是做强城市组团作为经济增长极的作用,增强主要城市的辐射带动力。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另一种倾向。一是不要把“大循环”变成“小循环”;二是避免以行政划分的城市圈代替市场配置资源的跨地域优化组合,因大湾区还是要面向世界协同,做强全球资源配置能;三是要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内涵与外延。
  董小麟认为,不仅要在地域概念上做强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城市群,更应注意当今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地域概念,而基于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联结起来的跨越地理空间局限的城市合作体系,更具有重大发展空间,因此,他建议积极促进各城市优质资源发挥全面带动大湾区与全省乃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地的功能,使之在世界城市跨越时空的竞合中赢得更优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强更领先的影响力带动力。
  董小麟在演讲中提出,优化治理模式,提升世界级城市群治理水平。管理者要强化与服务对象的换位思考,在开放发展中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更有利的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
  董小麟在报告中还建议,江门可否考虑纳入广东自贸区联动发展区。
  2022年6月,省政府批准在广州、深圳、珠海、汕头、佛山、韶关、惠州、汕尾、东莞、中山、阳江、湛江、茂名13个地市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大湾区内地九市中,江门和肇庆没有纳入进来。
  董小麟解析了江门纳入的必要性。他说,江门地域范围为珠三角西岸最大,超越佛山、珠海、中山三市面积总和;近代曾具有领先的开放传统。根据《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均有布局的城市,全省共4个,其中一个就是江门。而且,江门有八大产业集群在全省具有较强优势,包括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现代轻工纺织、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与健康、激光与增材制造、现代农业与食品、安全应急与环保等。
  02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李胜兰:
  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优势
  探索建立县域“专精特新”培育工作联系机制
  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李胜兰教授从县域与县域经济及特点出发,认为当前广东县域经济存在规模不足、发展不平衡、财政收支缺口较大、人口流失严重、人力资本不足以及市场化水平较低等问题,要借鉴吸收国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县域经济发展经验,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区域协作,合理赋权县域主体,加速推动广东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胜兰在报告指出,如果说广深莞佛等珠三角发达城市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那么县域则体现了广东的“底色”,它们既是广东实现区域平衡发展的关键,也是广东在“双循环”背景下实现稳中向好发展的底气。但从产业协同发展来看,县域产业与珠三角地区并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链。
  对此,她提出要走好制造业“专精特新”之路,为县域经济发展“保根、护根”。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优势,探索建立大湾区为中心的联通县域企业的“专精特新”培育工作联系机制,引导全球化资本、市场化投资机构投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政、产、研、学、金”联动,组成与县域经济常态化联合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结合,切实把县域“专精特新”企业打造成为做优做强广东省制造业的关键力量。
  李胜兰在演讲中建议,加强省级统筹,各县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做好劳动分工,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海则海,而不是一哄而上发展某一个产业,造成产能过剩,形成低端的恶性竞争,应该要在质量上比学赶超。
  03
  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主任赵祥:
  湾区专业化分工水平有待提升
  需避免“拼优惠”式产业政策竞争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协同发展。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主任赵祥教授发表了“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政策协同: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的演讲。他分别从发展战略协同、政策工具协同、区际公共品合作三方面进行分析。
  从统计数据中可看到,各市普遍倾向于与经济技术发展梯度更高的大城市合作,而处于相近经济技术梯度的城市相互之间的合作意愿并不强。比如中山,除了盯着港、澳、广、深这四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外,与其他城市的合作意愿看似不高。
  从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战略协同水平来看,彼此间的分工、协作并不清晰,城市间的关联度似乎也不高。像珠西都市圈,江门对重点产业的定位,呈现出较强的多样化特征;中山则聚焦强化本地区先进制造功能;珠海持续扩大品牌效应,强化优势产业。
  赵祥指出,当前大湾区区域专业化分工水平有待提升,个性化政策工具比重明显偏低,核心城市的区际合作意愿明显弱于外围中小城市。
  在报告的最后,赵祥建议,要从城市群整体目标出发统筹各地区发展规划编制,明确各地区功能分工,引导各地区着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建立区域产业政策联动机制,避免“拼优惠”式的产业政策竞争,更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政策协同。
  赵祥在演讲中建议,进一步引导各地区着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缓解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过度政策偏好,推动各市形成基于产业链细分功能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与集聚发展的格局。
  04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原院长朱桂龙:
  数字化是企业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
  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原院长、中国高技术产业促进会副理事长朱桂龙教授带来了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与思考。
  在朱桂龙看来,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企业数字化建设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
  朱桂龙通过美的和佛朗斯实践案例指出,数字化是企业的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广东企业要以自身发展痛点为核心,不断提升企业数据驱动能力,答好数字化这道必答题,实现价值链提升与服务链延伸。
  卓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学界誉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先驱”。他的主要成就在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命题和其后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突破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其论文集《论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被列为“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本经济学著作”之一。
  在卓炯思想的推动下,广东省的一批经济学家在我国较早地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为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卓炯精神,首届卓炯论坛于2019年举办。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大都市圈,谨防“大循环”变“小循环”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