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向世界:“五外联动”塑发展优势 携手港澳拓经济纵深

最新信息

广东向世界:“五外联动”塑发展优势 携手港澳拓经济纵深
2023-12-26 08:58:00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4年九大经济重点工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位列其中。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区,开放基因融贯广东发展脉络。2023年,从“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向全球客商敞开机遇大门,到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释放“强引力”,再到“五外联动”组合拳重磅实施,广东正谋求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委锚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1310”具体部署中,开放也被明确为三大动力之一。
  广东何以开放?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一点两地”新定位,迈向新阶段建设发展,正强化对广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牵引作用;另一方面,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制度型开放成为广东探索的关键。
  多位受访专家分析,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事关广东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动力、新空间和新优势,对这个经济第一大省而言,必须借此开拓经济纵深,实现突破发展。
  从开放到更高水平开放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进出口总值占全国不到10%。到1994年的巅峰时期,广东进出口总值占全国40.9%,称得上是撑起中国外贸半边天。如今,广东已连续37年稳居我国外贸第一大省地位,高度活跃于世界经济格局中。
  不过,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形势下,广东亦面临挑战。2023年前11个月,广东进出口总值同比微降0.3%。
  当前,广东提出优化对外开放布局,着力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以及强调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这幅开放“蓝图”里,外贸与外资被放在了突出地位。如果说年初组团出海抢订单、拓市场展现了广东外贸拼劲,那么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开展招商引资则传递广东开放决心。
  “投资粤港澳大湾区有机会、有项目,也有动力、有钱赚。”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上,广东用如此“接地气”的表述,向全球投资者喊话。这场大会,最终共达成投资贸易项目859个,总金额超2.24万亿元。
  此外,统计数据进一步表明,2023年前三季度,广东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330亿元;新设外商投资企业15634个,同比增长超过一半。
  广阔机遇“引来凤凰栖”。2023年以来,重点外资项目在广东呈现“多点开花”势头,重点园区建设热火朝天,例如,安利广州生产基地增资扩产,投入6亿元实施为期五年升级改造;巴斯夫与明阳在湛江共同建设运营海上风电场,并成立了合资公司“湛江明阳巴斯夫新能源有限公司”;由路易达孚集团、东凌控股集团、海大集团三方合资投建的富凌食品科技产业园在广州南沙开业,项目总投资额高达7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广东制造业外资占比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下滑到了全省利用外资总量的16%左右,但如今又已攀升到30%以上。“未来我们还要进一步用力,争取制造业外资能够占全部外资的40%。”广东省商务厅厅长张劲松说。
  从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到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再到“再造一个新广东”,开放不仅是广东的看家本领,还是广东跃向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动力之一。
  广东从开放迈向更高水平开放,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到规则等制度型开放,粤港澳大湾区是重要牵引。
  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旅游试运行通车,标志着港珠澳大桥旅游正式向公众开放。实际上,2023年以来“港车北上”“澳车北上”政策相继落地,以港珠澳大桥为联结,粤港澳三地融合格局被进一步打通。截至9月30日,“澳车北上”累计进出境超70万辆次,“港车北上”累计进出境超4万辆次,内地与港澳互联互通新方式开启。
  不仅如此,广东还持续深入推进“湾区通”工程,广汕高铁通车、汕汕高铁有望在年底正式通车运行,“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成型,启动实施“数字湾区”建设。三地紧密协同,带来的不仅仅是客流,更是商务流、资金流、信息流,打开了内地与港澳携手迈向世界的想象力。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地区,通过规则对接能够很好地联通两个市场,服务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毛艳华表示,纵观全国几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特征在于,延续广东外向型经济实力,并着力发挥制度优势,要更好服务于我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接下来可以通过提高要素密度、缩短流动距离、减少市场分割、促进机制联动等措施,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市场。”
  制度创新推动开放迭代
  制度创新、规则衔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牵引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一招”,并获得高度重视与大力推进。
  例如,通过各项审批流程简化等措施,能有效提高要素流通效率。其中,“一单两报”等监管创新提高商品在粤港澳三地流通效率;推动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有利于人才流动;“跨境理财通”上线则能提高三地资金流动密度。今年,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20个典型案例公布,更为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空间。
  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作为国家部署的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正加快建设并发挥作用,横琴着眼服务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前海着眼支持香港现代服务业发展,南沙突出“粤港澳全面合作”和“面向世界”两个关键,河套则突出协同香港推进国际科技创新。
  其中,四大平台着力营造趋同港澳、接轨国际的营商规则和营商环境,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四个平台对于鼓励类产业企业,均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未来,这四个平台还将为广大企业提供更优政策环境、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
  在制度创新的持续探索中,自贸试验区发挥着“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2015年,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战略定位是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
  8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累计新设企业超过26万家,实际利用外资近500亿美元;累计形成696项制度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216项改革创新经验,发布301个制度创新案例;累计设立了2.4万家港澳资企业,实际利用港澳资473.77亿元,以全省万分之六的面积吸引了全省港澳资总额的三成以上。
  走进广州南沙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企业仓库,上百种商品经过传送带上架。其中,部分包裹是从海外退回来后重新上架的,这得益于广州海关在南沙自贸试验区创新推出的跨境电商出口退货“一站式”监管服务模式,在南沙综合保税区仓库内,满足二次销售条件的出口电商退货商品可以一站式完成拆包、分拣、上架、存储、复出口等业务,有效实现广东商品“买全球、卖全球”的同时,完善售后服务。
  退货“一站式”监管服务模式是广东自贸试验区众多制度创新成果的一个缩影。为了将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成果复制至更广阔地区,2022年广东在广州、深圳、珠海等13个地市设立广东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区(下称“联动发展区”),探索推动更多地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试验、协同创新、资源共享”。
  成立一年半来,联动发展区不断激发“改革、开放、创新”活力,积极开展复制推广事项清单外创新探索,例如广州联动发展区南沙片区在全国率先打造大湾区律师(港澳律师)执业孵化站,建立一套覆盖港澳律师大湾区内地九市执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机制,已培育15名大湾区执业律师。全省首批4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中,3名由南沙区培育。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对内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外则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对外开放承压测试,探索高端要素的跨境流动。”毛艳华说,以广东自贸试验区与联动发展区的制度创新探索成果为例,试验目的是为了能在全国进行推广,尽量扫除要素流动中的障碍。
  2021年,珠海横琴首创“跨境人民币全程电子缴税”制度,突破以往非居民纳税人自主缴税时必须在境内开设银行账户或进行跨境汇款的难点,该成果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展现了大湾区对全国高水平开放的引领带动。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广东向世界:“五外联动”塑发展优势 携手港澳拓经济纵深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