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证券:关于国企文化治理与新发展动能的研究

最新信息

东吴证券:关于国企文化治理与新发展动能的研究
2023-12-30 22:41:00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企业文化建构可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可行的治理经验与治理智慧,在现实应用中与现代价值取向相契合,积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
  国企文化治理注重新型文化共同体的塑造,是文化管理的升级转换,文化治理主体逐渐多元化、文化治理内容走向协调发展、文化治理方式向依法治理转变、文化治理手段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与科技。
  中国式文化治理作为一种依托于文化力量实现治理的方式,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前瞻性。在积极构建国企文化的过程中,如能更明晰企业性质与建设经济文化强国之间的关系,使文化管理从一种企业管理模式上升为全面提升国企动能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凝聚企业精神,实现强劲续航。
  近年来,为了保障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现代国企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通过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激发职工的自豪感和归属感,进而达到全面提升企业凝聚力的重要目标。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作为拥有全部证券类业务牌照的综合型上市券商和已经在资本市场运营30年的国企,具有特殊性与探索性。但是作为新型国企,东吴证券在文化建设方面也面临更多未知因素与舆情挑战,应当具备与其业务发展步伐相应的格局。
  文化作为社会价值思想的集合体,对社会组织而言具有调节群体关系的功能,是保持企业稳定性的加固器,是实现内部良好治理的有效手段。企业的文化治理不是空中楼阁,要始终坚持脚踏实地,以问题为导向,直接面对现实需要。企业文化建构可积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可行的治理经验与治理智慧,在现实应用中与现代价值取向相契合,积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融入中国精神建构,遵循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文化治理必定有更丰富的意义与更广泛的场域。
  东吴证券的企业文化特征
  东吴证券的企业文化,既具有时代特征,亦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近年来持续深入贯彻行业文化理念,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所执行的“坚持根据地、融入长三角、服务中小微”的战略导向与此相应,逐步形成了与自身企业文化相一致、发展模式相适应、管理机制相协调的工作机制,即围绕“一个目标、两轮驱动、三项融合、四大保障、五级荣誉”建立了“12345”文化建设工作体系,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凝聚坚实文化力量。
  其一,兼具传统与现代的企业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追求的最高精神目标,与企业性质和发展历程有密切关系。东吴证券的行业性质决定了公司须站在时代前沿,企业性质又决定公司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国文化何以自信,以何自信?一个没有自信力的民族、国家如何让其价值理念为其他国家人民所信服?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因此在守正与创新之间,必须找到平衡点,应当塑造完整而丰富的国有金融企业文化内涵。
  东吴证券积极践行“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理念,始终坚持“为实体经济增添活力、为美好生活创造价值”的光荣使命,秉承“待人忠、办事诚、共享共赢”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这与东吴证券的发展愿景“规范化、市场化、科技化、国际化的现代证券控股集团”,是彼此呼应的。而待人办事的忠实守信,是传统文化观的延续与转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社会声誉,有利于优化文化建设的实现机制,把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文化建设工作贯彻到经营管理中的神经末梢,扎实履行国有金融企业社会责任,为公司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其二,双核并进的经营哲学。
  与现实的产业技术创新相呼应,1912年创新的概念由熊彼特提出,创新研究领域日益兴盛。尤其1970年代开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双核心理论”得到广泛认同,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得到全面审视,组织文化研究得到系统梳理与新的推进,包括运行结构、业务流程、制度体系、层级控制、协同机制等非技术方面的创新,东吴证券作为现代企业也迅速接收了理论研究成果,双核心并进,运用于实际经营。
  对于企业而言,经营是理念凝聚的实践途径,经营哲学直接呈现了企业的价值追求、战略目标、管理风格。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文化凸显出重要作用及其战略定位,东吴证券意识到企业文化不仅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通过把握文化底蕴,着重在品牌和文化上发挥优势,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文化治理在东吴证券的应用
  证券行业目前数字化转型需要在人才、科技等方面进行大量前期投入,而组织构建、创新能力与企业文化等因素处于滞后状态,与技术创新的外部举措不同步不相应。
  文化管理作为公认的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在不同的企业类型中呈现多样化。文化管理在东吴证券的企业运行中一开始即处于主导位置,对于组织文化高度重视,公司每一层次的领导力决定了整体是否符合企业管理目标,是否贯彻了企业总体理念。
  在文化管理中,尤其需要培育组织文化的稳定性、深度和宽度,任何模式的变动都是实际应用后的结果。东吴证券在公司运行实际中,深刻意识到要建立组织发展的原动力,就必须使员工个体明晰认可组织文化概念。相对于国企等级分明的特征、固有的奖惩标准,文化管理更注重人性化,关注组织成员的情感融合,以此强化组织团队的凝聚力。
  目前,国企普遍在资源投入、结构调整、文化转型及新平台开发四个方面进行布局,沿着新数字化的方向前行,全方位的数据化、网络化的商业模式情势滔滔。因此,文化管理模式必将随之升级转型,文化治理主体逐渐多元化、文化治理内容走向协调发展、文化治理方式向依法治理转变、文化治理手段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与科技。
  这种文化治理的格局要求高站位,尊重基本规律,尊重基本人性与道德,着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在文化战略上进行变革驱动,跟上数智赋能的大趋势。
  新发展格局下的东吴文化策略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成就令世界瞩目。从量的发展到质的变化,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路口。”全面注册制令金融企业的方针发生诸多变化,但是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旋律依然如故。东吴证券清楚看到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科创型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机会,必须调整新战略,与更多企业合作开发前沿项目,充分发挥协同作用,方能突破发展瓶颈。
  首先,多方赋能转变文化策略。
  数字化转型在证券行业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证券公司通过数字化手段完善财富管理业务,包括通过移动端平台打造新获客渠道,大数据分析挖掘顾客需求,客户为中心的新服务体系在形成完善中。在这样的业务拓展与管理创新中,东吴证券不断构建创新社区,实施全方位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员工的业务水平、数字思维概念、应对能力进行培养与提升。
  东吴证券在经营管理和文化构建上提出了聚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助力共建“一带一路”格局:立足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区位优势发挥溢出效应,与长三角重要城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签署长三角校企共建协议,要求员工树立全局协作观念与优势引导观念,从而打开工作视野;抓住“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开放合作机遇,完善子公司东吴香港、东吴新加坡的跨境服务体系建设,使东吴证券的员工具备全球金融背景的意识和风险前瞻意识。
  东吴证券聚力服务乡村振兴,紧密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通过市场化投资提升乡镇产业内生动力,实现基金带动产业,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投资格局。在完成全省首个城乡一体化基金基础上,发起设立苏州乡村振兴母基金,共带动乡村振兴投入11.277亿元,推动放大财政扶持资金效应:漫山岛项目以太湖岛屿打造特色水乡生活休闲目的地,体现了乡村振兴基金一三产业融合的带动效果;长漾里项目投向平望乡村,以乡村风光打造农文旅特色田园体验;聚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联合同花顺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加快推进数字化发展。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员工理念发生了转变,不再仅关注资本运作领域。
  其次,党建引领推进文化辐射。
  在“文化兴国”阶段,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治理效能。在新时代的“文化强国”中,党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党建赋予了企业可持续发展更坚实的活力保障,为企业员工供给了精神支持,使企业文化工作开展空间更加宽阔。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应以党建工作目标为指导,推动企业文化理念的塑造凝聚,以增强企业文化辐射力、渗透力、复合性,将党建优势发挥出来,丰富党组织职能,立足实际情况和发展状态,加大企业文化的落实力度。
  东吴证券依托党委会、董事会、领导办公会等议事制度,形成“一委三会一层”相互支撑的良好决策环境。充分发挥公司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按照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修订公司《党委会议事规则》和《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完善公司重大事项决策机制,细化重大事项党委前置研究清单,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东吴证券党委制定了《推广“行动支部”工作法实施方案》,以行动支部这一概念增强党建的直接影响力,结合党组织架构优化调整,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最后,桥梁作用增强双向融合。
  国有企业文化应有丰富的形式和载体,与职工的个人成长诉求相契合,与提升思想境界相融合,与时代大背景相应和。企业文化建设目标设置与员工成长如能深度统一,能够为国有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加坚实的动力来源。当前员工个性突出,管理难度增大,需要发挥企业文化的黏合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桥梁,要将精神引领和经营业务工作有效黏合,帮助职工掌握先进思想,激发奉献热忱,在这个互融的过程中注重新媒体技术的使用,通过将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与现代化微博、微信、抖音等信息传递方式充分结合,进行喜闻乐见的作品创作,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来逐渐建构起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国企文化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文化治理新模式探索方向
  一方面是党建组织与文化组织的融合。
  以往国企党的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不足,文化缺乏党建的方向引领,党建缺乏文化的辅助支撑,这与新时代国企发展的高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在组织形态上大部分国有企业党建部门与文化部门都是单独设置,协同性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工作成效,容易造成文化活动深度不够、党建活动影响不远的现象。
  如果要实现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联合推进,两项工作的开展最佳应由同一个团队完成。东吴证券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将党建工作、企业文化的扎口部门明确为党委办公室,专门负责统筹开展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工作,进而确保二者内容融通、主题相鉴,保证在价值观引领上的高度契合,保障多种教育形式的合力作用,从而推动企业文化建构特色化。
  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元素在企业中的重构。
  东西方优秀文化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治理智慧,柔性管理是对绝对科学化管理的批判,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和合思想等观念也是越来越复杂的现代企业变革之需。这些思想资源不仅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指引,也是实践创新的依托,与当前文化治理的内涵相契合,有助于整体化治理观念的形成稳固,建立同一价值目标,并形成治理合力。一个国家企业的文化精神也属于民族精神的折射,具有继承性与创造性,对于作为国民经济中流砥柱的国企,重视文化、创新文化不仅是锦上添花的事,而是生存之战、发展之争。
  诚信之念延续千年,浸润了中国人的骨髓,儒家道德中五常包括诚信,论语中即有大量儒家“民无信不立”的阐释。国企在建立内化于心的价值体系时,应倡导敬业精神和诚信精神,企业关爱员工,员工忠诚事业,更是客户群的稳定剂,是客户选择的重要依据。
  儒家文化并非完全的中庸之道,本源崇尚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及“吾日三省其身”的反思精神。东吴证券将儒家文化中自强不息奋斗观念进行积极学习与应用,在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中充分植入求新观念,对创新激励机制进行合理及时的调整。东吴证券根据员工的教育背景和个性档案,将继续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追求建立集体激励,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对抗躺平不良倾向。
  正如法家所述“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无法则不安,将法度看作开展各项治理措施的依据,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型国企亦应当并且始终遵循“以法为教”的思想原则,建立兼具柔性原则与铁腕手法的制度。
  东吴证券重视制度规范的及时性与公正性,面对员工个性化的发展规划,团队的差异性,只有形成和而不同的局面,并领会“持法成势”的合力方法,摒弃杂音、余音和尾音,向内部顶层发力、横向合力、共享助力的完善机制进发。
  国企要积极地迎头而上,顺应时代大潮,进一步建构新时代中国文化治理运行发展框架,尤其是文化治理内生力培育。文化治理作为国企文化的新探索模式,通过对员工精神的塑造,更好地推进企业管理结构更新,随着治理全球化的到来,应突破传统的场域局限,以凝聚价值共识为主要手段。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与全球化发展格局同时存在,变局中求新局,危机中蕴新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中国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为促进全球文化共融积极奋进,国企在过程中承担的使命职责不言而喻。积极参与全球化治理,是一国之望,也是众多企业的期待,人类资源与先进理念的“共建共治共享”,能使企业置身于更加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中国式文化治理作为一种依托于文化力量实现治理的方式,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远远超出了一种企业管理理论。
  基于此,国企既需要体现文化治理的中国特色,又必须具备前瞻性的全球化治理策略。增强治理内生力,还要汲取外来文化,这是并行的两条治理思路来源,是实现国内国际治理经验、资源、方式的互鉴升华,为逐步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体系而贡献力量,全面助推企业治理转型升级。
  (作者:王晋康东吴证券党委副书记、监事会主席)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东吴证券:关于国企文化治理与新发展动能的研究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