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支付机构被罚超62亿元,新规促非银支付健康发展

最新信息

2023年支付机构被罚超62亿元,新规促非银支付健康发展
2024-01-01 21:47:00
在过去的2023年,合规是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关键词。《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截至2023年12月31日,年内第三方支付领域罚没总金额超过62亿元。临近年末,支付行业千万元级别罚单频现。

  机构整改的同时,行业也迎来新规。
  日前,《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出台的金融领域首部行政法规,强调了支付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定位。
  在2023年12月28日举行的国新办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为中心,商业银行、清算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广泛覆盖、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体系。目前,4000多家商业银行、180多家支付机构,有效满足了1.6亿经营主体和亿万消费者的支付需求。我国个人银行账户拥有率已超95%,高于中高收入经济体平均水平,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居全球第一。
  2023年12月31日,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研究员王蓬博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支付行业迎来“基本法”后,行业发展将提速。《条例》既是监管的升级,也对支付行业未来有序、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行业未来数字化服务留足了发展空间。
  优化支付业务分类标准
  据张青松介绍,此次出台的《条例》适用对象是主要提供小额、便民服务的支付机构。据统计,这些支付机构年交易笔数约1万亿笔,笔均交易金额330元。
  “他们与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社会公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他们建立起稳健充分的监督管理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张青松指出。
  从密码支付、指纹支付到刷脸支付、刷掌支付,创新的支付方式不断改善人们生活,支付业在服务民生和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为了引导支付机构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条例》从多个方面作了引导。例如,明确支付机构开展业务,应当以提供小额、便民支付服务为宗旨;适当提高支付机构注册资本要求,要求其具有符合规定的业务系统、设施和技术,以及治理结构、内控和风险管理能力制度等;鼓励支付机构与银行合作。既要发挥支付机构在用户触及面广和服务便利等方面的优势,也鼓励银行在保障资金安全和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等。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负责人王晟指出,《条例》对支付业务类型做了调整。此前,支付业务类型分为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发行与受理3类,网络支付下又细分为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等类型。而《条例》则结合多年监管实践,坚持功能监管理念,从业务实质出发,根据能否接收付款人预付资金,分为储值账户运营和支付交易处理两类。
  王晟解释称,新的分类方式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有利于防范监管空白。无论支付业务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均可按照业务实质进行归类和管理,能较好地适应行业发展变化,可以将市场上新兴的支付业务快速归入两大基本业务类型进行监管。二是有利于实现“同业务、同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新的分类方式基于业务实质和风险特征,穿透支付业务表面形态,有利于统一业务监管要求,形成更加公平的制度环境。
  “牌照重新分类后,行业竞争将更加公平,有利于一些中小支付机构在新领域展业。”王蓬博表示。
  据王晟介绍,人民银行正在抓紧制定《条例》实施细则,后续将按照立法程序有关规定,充分征求、吸收各方意见后出台,确保《条例》平稳实施。
  适应支付新格局
  提到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规范发展,人民银行2010年6月份制定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管理办法》(下称“2号令”)起到了关键作用。
  彼时,支付机构处于发展初期,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都比较小。近10年来,支付机构业务不断创新,业务量快速增长,交易笔数和金额年复合增长率都超过了40%。
  “在支付机构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2号令逐渐出现滞后于市场发展和监管需要的情况。例如,2号令为部门规章,法律层级偏低,监管效力不足,不利于强化支付机构公司治理要求,此外对市场上新兴出现的支付方式适应性不够。”王晟表示,最新出台的《条例》注重监管一致性、连续性,与2号令以及监管实践保持了很好的衔接。
  同时,与2号令相比,《条例》将部门规章上升为行政法规,以国家立法形式,明确了支付机构准入、变更、退出条件和法律责任,严把支付机构准入关,防范业务违规风险,严防利用支付平台从事非法集资、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监管规范更加权威和透明。
  王蓬博表示,《条例》不但规定支付机构实缴资本最低1亿元人民币,还明确央行可根据经营地域范围和业务规模等因素,提高注册资本最低限额。这意味着,未来业务规模越大的支付机构,需要的注册资本金投入就越多。支付机构违规成本和安全性都大幅度提升。
  他指出,从2023年支付行业罚单情况看,个别大型支付机构罚单金额拉高了行业的整体被罚金额。实际的罚单数量有所减少,说明年内行业合规程度在提高。
  “非银行支付行业本身这几年就是在逐步‘出清’的过程之中,剩下的都是发展较好的机构。”王蓬博表示,在穿透性监管和营业必持牌的原则下,《条例》也明确支付机构设立条件并严把准入关,并再次强调开展跨境支付服务要持有国内支付牌照,也就是说支付牌照的稀缺性将逐步显现。
  建立专项机制
  对于境外来华人士支付习惯的差异化问题,张青松回应,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建立了专项工作机制,下发了指导意见,正在组织各单位有序推进各项工作,概括来讲就是“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
  具体来看,“大额刷卡”是指完善境外银行卡受理环境,组织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摸排辖内商户外卡受理情况,会同商务、文旅等部门划定重点商圈、机场、火车站等主要涉外场所,指导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加快推动重点商户开通外卡受理。“小额扫码”是丰富移动支付产品供给,指导支付宝、财付通、中国银联等推出“外卡内绑”、“外包内用”、云闪付旅行通卡等产品,创新研发数字人民币解决方案,满足境外来华人员的移动支付需求。“现金兜底”是指改善现钞使用环境,组织银行开展ATM外卡受理改造,提升支持外卡取现的ATM覆盖率,持续开展拒收人民币现金专项整治工作。
  “此外,我们还持续优化账户服务,引导银行实施账户分类分级管理、优化开户流程,提升境外来华人士开立银行账户的便利化水平。”张青松介绍说到。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2023年支付机构被罚超62亿元,新规促非银支付健康发展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