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躺平休闲人员”,这样通报合适吗?

最新信息

整治“躺平休闲人员”,这样通报合适吗?
2024-01-02 19:20:00
最近,官方通报里又出现了一个新词。网传的一份公示中显示,“通过谈话调研、民主评议、作风效能领导小组审定等工作环节”,南山镇将8名工作人员列入“2023年度躺平休闲人员拟定名单”。有据媒体了解到,该地23年7月提出制定“躺平”和“休闲”人员名册,按照“一人一策”原则,分类提出处置意见。
  这不是国内第一个对所谓“躺平式”干部的管理举措。今年以来,多地组织部门开展了类似的工作,例如2月上旬,安徽蚌埠市提出要让真正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混日子的没市场;6月,河南卧龙区发布征集 “躺平式干部”问题线索的公告,征集线索包括“工作得过且过,满足于开会了事”等10种“躺平”行为;7月,江苏省滨海县委组织部开展寻找身边的“躺平者”活动,并对7名“躺平式干部”进行了集中诫勉谈话……
  毋庸讳言,干部作风问题一直是广大群众关心在意的问题。在前几年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光明区区长孙连成就是许多人心中“躺平式干部”的典型,他不求进步,也不积极办事,许多工作得过且过。对这类真正的“躺平式干部”,群众一直是深恶痛绝,不少人都有过“门好进、事难办”的亲身经历。切实整治躺平式干部,确实是呼应民众所需之举。
  不过,整治躺平式干部,是不是需要用过“评选”“公示”“通报”的方式一整了之,却仍需商榷。
  到底什么是“躺平式”干部?改进干部作风,需要提升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躺平式干部”是对某种干部现状的文学化描述,直接转化为评价干部的标准或有不妥之处。有专家认为,“怎么定义‘躺平者’?如何制定‘躺平’和‘不躺平’的标准?可能并没有相关政策或法律的支撑。”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我国关于干部管理和考核自有一套成熟和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和制度。如果为了顺应一时热点,匆匆上马一套专门为“躺平式干部”而设立的评价体系,不仅仅增加了干部管理部门的负担,其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未必经得起实践检验。
  回顾现有新闻,整治“躺平式干部”,更多还是靠“抓负面典型”“搞追责问责”等方式实现的。这或许能产生一时的震慑之用,但是否能有长效,还要打个问号。要真正改进干部作风,更需要消除产生“躺平式干部”的土壤。
  为什么产生“躺平式干部”?我们不难发现,被通报批评的“躺平式干部”更多在基层,在新闻评论区中也不免有许多为基层干部“叫屈喊冤”的声音。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其实不少基层干部已经被各种“痕迹管理”、检查考核、“文山会海”搞得不堪重负,更别提动辄“问责”和“追责”。他们真正留给为群众服务的时间到底能有多少,能为群众办事的主动性和空间又有多少,可能都需要画个问号。到底是“不愿为”还是“不敢为”、“不能为”,他们所谓的“躺平”到底是个人觉悟不够的主动选择,还是压力之下的被逼无奈,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识别。
  消除躺平式干部产生的土壤,需要主管单位对基层干部不仅仅要严管,更要厚爱,要多为基层干部撑腰,少给基层干部“添堵”。或许,更多奖励正面典型,让敢于吃苦做事的人得到正面发展,对于一些“情有可原”的基层工作失误抱有更多宽容之心,对于规则的执行更符合基层运转的实际,远比通报问责几名负面人员来得更有力量,对改进工作作风带来更多正面影响。树立“敢为”、“能为”的风气,切实引导干部树立干事创业的热情,才是从根子上消除“躺平式干部”的可行之道。
  这些年,关于“躺平式”干部的热议不断,并由此引发了“侧卧式”干部等越来越多描述干部的“新词”。现象繁杂多样,形容五花八门,但是不少指责都是基于主管单位的立场,反而引发了不少基层意见,很多基层干部难以接受这些批评帽子,反倒表达了希望主管机关多了解基层、体谅基层、关心基层的愿望。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整治“躺平休闲人员”,这样通报合适吗?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