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古镇同质化困局

最新信息

如何破解古镇同质化困局
2024-01-09 05:56:00
上海有古镇吗?上海的古镇与其他江南古镇有何区别?回答上述问题,需要基于城市更新,进一步破解古镇同质化困局,在“海派”上多做文章。

  “海派”从哪里来?从地方历史和文化中来。要理顺根脉肌理、坚持守正创新、注意“轻拿轻放”,既不一味复古,也不盲目翻新,而是以赓续中华文脉、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游客文化体验为“体”,以打造人间烟火气、传承优秀民风民俗为“用”,以居民和游客“身居其间”、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为“效”,着力打造“一镇一事”“一镇一品”并“串珠成链”“智能创新”。
  一是讲活“一镇一事”。
  当前,旅游已超越“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到此一游”阶段,“寻根探源”“怀古幽思”式体验日益受到重视。历史文化故事是古镇旅游的灵魂,是吸引游客的重要载体。讲好、讲活古镇故事并让游客“悟得出”“记得住”“传得开”,是打响“海派”古镇品牌的重要手段。
  挖掘、打磨、讲述历史文化故事是上海古镇更新的首要步骤。可选择几个有旅游基础和潜力的古镇,以史实为基础,以故事为牵引,嵌入“海派”元素,借助江南水乡的背景和底蕴,用合适的民风民俗形式,围绕“一镇一事”再加工、再创作,进行创造性转化、整体性重塑。
  例如,“课植园”是朱家角古镇的一个亮点。可将其进一步打造成传承耕读文化的特色区域,让人们一提到朱家角就想到“课读之余不忘耕植”的课植文化,就想到“课经书学千悟万,植稻麦耕九余三”的深刻道理,进而感悟读书与劳动、理论与实践、人文与实业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与振兴实业、发展工商的海派传统相连接,挖掘对当下发展实体经济、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指导价值。
  二是构建“一镇一品”。
  一项关于上海“第一小吃”是什么问题的随机调查显示:第一次来上海的游客大多回答“没印象”“真说不出”,甚至反问“有小吃吗”;一部分曾在上海居住过或来过的游客大致能说出小笼包、蟹黄包、生煎包。这反映出上海小吃没有形成鲜明特色,没有让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对上海特色小吃的推广力度有待加强。
  谈到“古镇美食”,很多人脱口而出的是臭豆腐、烤香肠、烤肉串等。对上海古镇更新而言,破解古镇同质化困局,需要在“特”字上下功夫。可基于广泛调研,对本镇老人、民俗传承人作深度访谈,对年轻人和游客进行调查,从中选择有特色内涵、有历史底蕴又符合现代口味、融合时代创造的品类。
  比如,同属上海,中环之内和外环之外的两大古镇——真如、七宝就可以在羊肉品牌塑造上有所区别、有所取舍。
  再如小笼包,由于离外滩较近,游客先入为主,容易把小笼包和城隍庙联系在一起,而忽视了它的源头——南翔古镇。其实,生煎馒头才是豫园(城隍庙)等上海老城厢主打、主推的美食产品。
  三是做到“串珠成链”。
  在上海古镇更新中,可聚焦“商、养、学、闲、情、奇”功能,一揽子考虑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需要,在旅游全要素、全过程中努力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例如,金山农民画发端于上世纪70年代,是植根于上海乡土的传统艺术,包括灶头画、剪纸漆绘、民间玩具、泥塑和石刻等,是上海民间生活生产实践的缩影。新形势下,可与枫泾古镇相连,与都市文化衔接,与其他景点、民俗、特产等串联起来,打造成为一张闪亮的“海派”名片。
  又如,新场古镇、川沙古镇可与外滩、陆家嘴、迪士尼等对接,金泽古镇、枫泾古镇、朱家角古镇可与国家会展中心、佘山、广富林和进博会、长三角等元素对接,南翔古镇、真如古镇、静安寺可与上海展览中心、南京路对接,借势发力、以“新”带“古”。
  四是探索“智能创新”。
  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古镇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落地场所,人工智能是古镇焕发新生的重要推动力。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古镇更新,在上海具有天时、地利的先发优势。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理应成为上海古镇更新的“先手棋”。
  精确定位文化品牌、善用妙用智能创造,可以避免古镇更新“一窝蜂”“一阵风”。对历史名人、文化事件、失传或濒临失传的民风民俗、民间技艺等,可以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加以保护、讲述。
  在规范准入门槛的基础上,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古镇实体场景更新和虚拟场景建设,打造几个口耳相传、耳熟能详的特色项目,真正让古镇经济“活”起来、古镇文化“火”起来。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如何破解古镇同质化困局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