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引导财险机构提供优质风险减量服务

最新信息

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引导财险机构提供优质风险减量服务
2024-01-10 18:57:00
1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发布“关于山东辖区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的实践与思考”的主题文章显示,当前风险减量服务发展的掣肘因素包括,保险机构及市场主体风险减量意识有待提升,制约保险服务探索动力、市场需求潜力。保险机构和市场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是当前风险减量服务模式从“等量管理”到“减量服务”推进的核心难点问题,观念意识的转变不充分是导致保险机构业务创新迟缓、市场主体投保意愿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个别财险机构观念固化叠加成本高企,制约前置服务拓展。辖区财险机构传统盈利模式中“撒网展业,坐等赔款”的思想仍不同程度存在,“重保险增量轻风险减量”使得机构难以突破传统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边界、发挥社会管理“风险削减”的作用,同时风险减量需要财险机构提供培训、勘察、救灾以及探索新技术在减灾救灾的运用,成本提高导致机构主动参与意愿欠缺。以矿山、建筑施工等高风险行业和场景业务服务为例,多数财险机构仍旧秉持赔付高、经营亏损等传统评判视角,作出拒保或提高承保条件等谨慎决策,不愿通过风险减量探索降低现实风险。二是部分企业防灾减损意识薄弱、侥幸心理作祟,压制投保需求。相较于保费、赔付率等可量化数据,保险机构提供的风险减量服务在企业生产效率提高、长期稳定发展等方面的隐性收益更难量化。在安全生产事故未发生或事故损失较小的平稳运营阶段,生产企业多会存在侥幸心理,优先考虑一般经营投入,而忽视不能直接量化的安全生产预防性投入,导致对保险机构提供的风险减量服务认同度低、需求不足。
  保险机构在人才培养、科技运用、数据交流等方面仍有待提升,制约风险减量服务专业化发展。一是人才培养难。风险减量服务涉及专业学科门类广泛,需要组建的复合型人才队伍面临培养成本高、培养周期长、投入资源少、产学研脱节等现实困难。目前辖内财险机构,除依赖第三方合作平台外,还主要依靠现有内部查勘理赔人员提供风险隐患排查等服务,由于专业知识跨界存在较大差异,现有的知识技能难以满足各行业、各类型企业风险减量服务发展的现实要求。二是技术运用难。科技赋能是推进风险减量管理的关键,而高科技设备、物联网资源、互联网平台等往往成本高昂,保险机构尤其是中小险企的资金实力难以负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在风险减量服务方面的应用与推广。此外,对于配置前沿技术的大型财险机构,由于设备地市级分支机构不具备使用权限,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实地风勘等传统方式进行风险识别工作,影响服务水平及效果。三是数据获取难。受数据安全管理等因素制约,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等部门难以向机构共享数据或开放使用端口,财险机构获取并建立各类业务风险数据库仍然存在壁垒,仅能通过部分公开数据设计保险理赔模型,导致多数专属保险产品设计时难以对企业客户的风险类别、危害程度和管控方法科学分级分类,进而处于超额赔付状态,限制风险减量服务精准性提升。
  风险管理标准化建设滞后叠加服务模式单一,导致风险减量服务体系权威性、有效性未能得到企业广泛认可。一是风险管理标准建设滞后。风险管理标准是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重要条件,对于规范风险减量服务行为、保证风险减量服务质量、提高保险客户接受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除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外,其他险种领域均缺少具体的风险管理标准,导致财险机构提供的事故预防、风险预警等服务流程、内容、标准等均由机构自行制定,服务质量相对不高,且提出的风险管理意见权威性不足,未能有效结合投保企业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风险管理方案,以至于无法得到企业的广泛认可。二是风险减量服务内容单一。风险减量服务内容包括培训宣导、监测预警、隐患排查、风险评估等多方面,但在实际运用时大部分机构仍处于减量服务的初级阶段,以培训宣导为主,勘察排险为辅。同时,风险减量服务涉及保前、保中和保后全流程,而财险机构更多出于定价考虑需要,更倾向于把精力主要放在保前风险评估上,保中、保后服务相对动作较少,导致部分企业粗浅认为风险服务主要作用是为保险机构前期评估收集情况,制约了企业参与风险减量服务的积极性。
  对于优化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建议,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提出,聚焦提高风险识别管理能力,提高风险减量服务认可度和覆盖面。一是两端发力提升重视程度。承保端,需督促指导财险机构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切实把风险隐患识别、评估、排查、管控和预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树牢风险减量考核导向;客户端,需宣传引导承保企业进一步摈弃侥幸心理,主动响应风险减量服务,与机构达成共识、同频共振。二是构建风险管理互信伙伴关系。积极引导财险机构重塑服务理念,立足解决风险管理一线棘手问题,依托基层单位、社区、公益性组织,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对于风险灾害信息的发现、反馈、判断、处置,做到在一线“能找到人、能发现事、能协调事、能应急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得客户对风险减量服务效果和模式的认可、支持与配合,形成良性互动和自觉自愿的最优状态。三是增强社会认可。坚持“保险姓保”,引导财险机构从解决保险供需矛盾的角度提供优质风险减量服务,推动构建新的保险价值链,加大有效供给,并组织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专题宣传推广和教育培训工作,普及安全生产、预防自救、防灾防损知识,提升投保企业对风险减量和防灾防损工作的重视、认识程度。
  精准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品创新和技术迭代。一是丰富产品供给。充分发挥保险机构风险管理的专业和枢纽地位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丰富服务供给来源,提供客户急需的产品和服务,针对特定风险、特定人群、特定区域,精准化估测风险、差异化开发产品、模块化组合供给、一揽子综合风控,量体裁衣为客户定制一站式风险减量解决方案。二是强化科技支撑。强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空间遥感等前沿技术的运用,重点解决风险模型分析预测的精准度与效率、产品服务的技术含量与效用、数据信息的质量与安全、管理系统的高效与智能等关键技术难点,打造多维一体的承保理赔新模式。三是建立复合型人才队伍。以“选准领域、整合资源、专项推进”为基本原则,通过自建队伍与外部整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高校、科研机构、第三方技术企业、需求企业、保险机构的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在生产实践中反复打磨技术、检验效果、锻炼队伍、共享资源,打造科研成果向保险业实际生产力转化的孵化器,培养理、工、农、医等与保险领域交叉的研究人才。
  破除壁垒减少信息不对称,提质增效降低交易成本。一是完善风险管理标准。研究各行业各领域风险特点,制定风控管理标准,找准风险点和风险环节,确定风险阈值和预警指标,实现风控标准化监控和数字化预警。同时,健全第三方合作管理监督机制,对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标准、监督形式、评价体系、惩戒措施等制定管理制度,确保第三方机构合规合法。二是强化部门联动。进一步加强与应急、住建、交通、农业等主管部门的协调联动,加快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风险数据共享与分析,尽快消除行业壁垒、数据壁垒,带动保险风险减量服务提质扩面。三是整合行业资源。搭建保险机构同业交流平台,帮助保险机构充分评估多元化风险的关联影响和个性化服务的场景需求,强化风险感知能力和效率,压缩风险减量服务的时空距离。
图片来源: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金融监管总局山东监管局:引导财险机构提供优质风险减量服务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