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修订的深层含义:法规引领、治理升级

最新信息

公司法修订的深层含义:法规引领、治理升级
2024-01-11 01:17:00
□显著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经济体制,反映出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重视
  □对股东会和董事会职权进行了调整。取消股东会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的职权,这些职责被转移至董事会,强化了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扩展了国有独资公司的定义,并明确了国家出资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方式
  □加强职工权益保护。职工人数超过300人的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必须有公司职工代表
  □调整监事会职责。对于只设董事会的公司,允许在董事会中设置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以行使原本监事会的职权
  □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在竞业限制和禁止行为方面,以维护公司的利益和市场公平
  □增加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强调。强调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应充分考虑职工、消费者和生态环境等公共利益,鼓励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一、公司法修订内容及重要意义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于2023年12月29日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公司法于1993年制定,1999年、2004年修改个别条款,2005年进行了全面修订,2013年、2018年两次修改公司资本制度相关内容。
  公司法最新修订内容和对公司治理的关键影响如下:
  显著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经济体制,反映出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重视,包括:对公司资本制度的完善,如允许股东使用多种形式的非货币财产出资,这大大提高了公司的融资灵活性。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出资期限,并对股东未按时缴纳出资的处罚、连带责任以及股东的失权制度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维护公司的财务稳定性。
  对股东会和董事会职权进行了调整。取消股东会决定公司的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的职权,这些职责被转移至董事会,强化了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调整有助于提升公司决策的效率和专业性,同时有效保护了股东利益。
  扩展了国有独资公司的定义,并明确了国家出资公司的管理结构和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方式。这些规定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有助于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更有效运作。
  加强职工权益保护。职工人数超过300人的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必须有公司职工代表。该规定确保了职工在公司治理中有一席之地,提升了职工在公司决策中的参与度,有助于构建更和谐的劳资关系和更有效的公司治理。
  调整监事会职责。对于只设董事会的公司,允许在董事会中设置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以行使原本监事会的职权。这有助于简化公司治理结构,同时保持有效的监督和审计功能。
  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特别是在竞业限制和禁止行为方面,以维护公司的利益和市场公平。
  增加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强调。强调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应充分考虑职工、消费者和生态环境等公共利益,鼓励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综合来看,这些修订体现了国家对公司治理现代化、市场经济规范化的持续推进,旨在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透明度和责任感,保护投资者和职工的利益,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有助于推动经济向更加高效、透明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
  在最新修订的公司法的第1章总则第1条中,新增“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公司法的立法宗旨。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体现在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精心设计和不断调整上。这种制度的关键要素包括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公司的透明度和责任性,以及对股东权利的保护,它们共同塑造了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大基石。在这一制度下,所有权(即股东权益)与公司的日常经营和控制权(由管理层行使)是分开的。这种分离不仅确保了企业决策的专业性和高效性,而且通过引入独立董事等机制来平衡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从而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分离的原则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公司透明度和责任性的提升,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投资者信心的关键。透明度体现在财务报告、业务运营和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公开和可审查。责任性则要求公司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对股东、员工、消费者乃至社会环境的责任。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和法规的完善,加强透明度和责任性已成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对股东权利的保护,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和促进投资至关重要。随着公司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股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决权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保障。尤其对于中小股东而言,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他们对企业治理的参与度,也增加了对市场的信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面临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样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求中国企业适应国际规则和标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不断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调整,提升在企业治理结构、风险控制、经营透明度等方面的努力。
  总而言之,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的实践证明了其对促进企业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中国企业不仅能在国内市场保持竞争力,还能在全球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三、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实质
  企业家精神,作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在公司法的框架下,弘扬和支持企业家精神不仅是促进创新和发展的手段,更是深化公司治理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策略。
  企业家精神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企业家通过创新驱动,引领企业向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方向发展,这不仅对企业自身的成长至关重要,也对整个行业乃至经济转型升级产生深远影响。除了创新,企业家还要承担风险。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他们通过决策和投资,冒险寻求新的商业机会。企业家精神还体现在对资源的有效整合,无论是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还是技术资源,有效的整合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潜力。
  在公司法的框架下,如何更好地激发和支持企业家精神?公司法为企业提供了一套规范和指导原则,为企业家的活动创造了稳定和公平的法律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企业家可以更加专注于创新和风险管理。此外,公司法通过明确规定股东权利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增强了企业家和投资者的信心,鼓励他们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创新和发展。
  除了法律层面的支持,政策、教育和文化等手段也在弘扬和培养企业家精神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政策方面,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创业指导等方式,鼓励创新和创业活动;教育方面,通过在高校和职业教育中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年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为市场输送更多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文化方面,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人们追求创新、敢于冒险,同时对失败持宽容态度。
  四、公司治理从合规到价值创造的转化
  在当代商业环境中,公司治理的合规性是基础,但真正的价值创造才是企业追求的根本目标。这一转变要求企业在满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决策机制的优化、企业透明度的增强以及股东关系的改善。实现这一转变依托于公司治理智慧的提升。
  1.改善决策机制、增强企业透明度、优化股东关系
  第一,公司治理从合规性转向价值创造意味着决策机制的改进。合规性侧重于确保企业遵守法律法规,价值创造则要求决策过程更具灵活性、高效和前瞻性。这要求企业构建一个更为开放和动态的决策框架,其中包括多元化的决策参与者、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过程。同时,决策过程需要融合战略思考,确保每项决策都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目标。
  第二,增强企业透明度对于建立投资者和公众的信任至关重要。透明度不仅涉及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还包括企业战略、运营模式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透明度。通过提高透明度,企业可以更有效地吸引投资,提升品牌形象,并促进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良好沟通。
  第三,优化股东关系也是实现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这不仅意味着保护股东的基本权益,还要求在公司治理中赋予股东更大的参与权和发言权。通过建立健康的股东关系,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满足股东的期望,同时激励股东成为企业长期发展的合作伙伴。
  2.重塑战略、治理和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于公司治理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流行观点认为,两者相互交织,且公司战略是联结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关键因素。可将这种观点称为战略联结观。战略联结观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公司治理的主要目的是为管理团队提供监督和指导,以确保公司运营的责任和道德,并保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与此同时,管理层则负责执行公司战略和实现运营目标。两者虽然相互关联,但功能上却是截然不同和独立的。其次,公司治理和管理在与公司整体战略的一致性上存在缺失,可能导致目标错位和资源分配不当。
  鉴于这些问题,需要树立一种新的观点——战略统领观。这种观点认为,公司治理应该服务于公司战略,而公司管理应该服从于公司治理,同时公司治理还担负着评估和优化公司战略的重要职责。在这一框架下,公司治理是为实现公司使命和愿景而设计的一系列规则、流程和制度的实施,确保公司管理和决策遵循道德、法律和商业标准。公司治理的实施涵盖了权力配置、股权关系、董事会运作和公司管理制度等方面。
  公司管理是为公司治理而设定的方向和战略框架下的执行者。管理层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协调和管理企业资源,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此外,公司治理须对公司战略进行有效的评估和优化,以确保公司运营符合其使命、价值观和长期目标。
  通过实施战略统领观,公司高管能够获得更加清晰有效的指导,从而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创新力和决策效率。同时,这有助于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并使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更加一致。总的来说,战略统领观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和协调的视角,以理解公司治理和管理的关系,确保公司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3.推广公司的治理智慧
  在当代的商业世界中,组织面对的挑战日益增加。企业不仅要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还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创新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治理模式和方法的不足愈发凸显。因此,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更全面和智慧的治理方式,即治理智慧。治理智慧指在组织治理中综合运用治理意识、治理思维和治理能力。
  治理意识指对企业长远发展和价值观的关注。这意味着企业不仅追求短期利益,还要将视野放得更远,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在治理意识的引导下,企业能够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考虑到对环境、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治理思维指战略性思考和创新方法。这要求企业领导者不仅有前瞻性的思考能力,还能够识别和把握市场机会,通过创新方法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治理思维的核心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制定有效的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灵活调整。
  治理能力指将治理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决策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还包括领导能力和执行力。治理能力确保企业将战略计划有效执行,并在实践中实现治理目标。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治理智慧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治理智慧的运用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挑战,确保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并最大化企业价值。通过运用治理智慧,企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创新、适应变化,并实现长期增长和利益最大化。因此,对企业而言,发展治理智慧不仅是对传统治理模式的超越,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董事角色与能力的重塑
  1.独立董事的新定位:通才型独立董事
  在当今的企业治理结构中,独立董事制度的作用日益凸显。贝恩咨询公司董事会主席奥里特·加迪耶什首次提出了“专家型通才”的概念,将其定义为能够跨越学科、行业、技能、专业、国家和议题等方面,在一个领域深入研究的同时广泛涉猎其他多个领域的人。虽然,这一定义无法直接应用到独立董事的角色定义中,但是可以借鉴这一思路,根据治理制度设计的初衷和独立董事的角色,为独立董事进行新的定位——通才型独立董事。
  成为通才型独立董事,要求独立董事掌握不同董事会决策议题所需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对提交至董事会的议案进行科学评估。这一角色定位意味着独立董事不必深入掌握其专业领域之外的具体知识,也不需要成为所有决策领域的专家。
  与专家型通才相比,通才型独立董事的定位有明显区别。独立董事不需要广泛学习不同学科的深层次知识,而是专注于理解和掌握与董事会决策相关的核心领域知识。这些领域包括资本市场、公司治理、法律制度和企业管理。同时,通才型独立董事的成功实践不仅需要其自身的思维转变和积极学习,还需要与其他董事、公司大股东和高管人员等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
  总体而言,通才型独立董事的概念和实践是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它不仅为独立董事提供了全新的角色定位,还为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逻辑。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一概念,独立董事能够更有效地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治理完善作出实质性贡献。
  2.构建董事的胜任力模型
  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创新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企业发展历程中,尽管董事会结构逐渐完善,但在治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董事的科学决策与董事会制度建设之间存在差距,董事会效率较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建立中国企业董事胜任力模型尤为迫切。
  董事胜任力模型(SELM模型)旨在为董事会更好发挥作用提供基础性支持。该模型的构建重点关注董事的技能(Skills and professional expertise)、激励和态度(Motivation and attitudes)、义务(Liability)以及外部环境(Environment)。这四个维度综合构成了董事胜任力模型的核心内容,旨在提升董事会的有效性和决策质量。
  技能维度强调董事的决策能力和专业素质,这包括对企业运营的深入了解和专业知识。董事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作出合理有效的决策。激励和态度维度则关注董事的积极性和价值观,这些因素对于董事会的动力和方向至关重要。
  义务维度涉及董事承担的责任和行为准则。良好的治理结构要求董事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确保企业决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外部环境维度则关注影响董事会有效性的基础设施,包括企业文化、治理结构和市场环境等因素。
  SELM模型的提出,旨在弥补现有董事会治理中的不足,通过强化董事的胜任力来提升企业的整体治理效能。这一模型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质量,还有助于实现企业目标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在当前的环境下,优化董事胜任力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绿色治理时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六、传统文化对公司治理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为公司治理中的价值创造提供了深刻启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所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揭示了价值体系的层级和退化过程,这对于理解和实施有效的公司治理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失道而后德”反映了公司治理的根本原则应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意味着企业的运营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应坚守诚信、责任和公正等基本的道德准则。失去了这种道德基础,企业的发展很可能偏离正确方向,增加了不稳定性和风险。
  第二,“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反映了在企业治理中道德和仁义不应被忽视。在公司法框架下,仁义不仅是对内部员工和管理层的关怀,更包括对股东、客户、供应商以及社会大众的责任。失去仁义,公司治理将变得冷漠和机械,无法建立起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
  第三,“失义而后礼”揭示了依赖形式规程而忽视内在道德和价值的危险。在现代公司治理中,这意味着企业不应仅遵守法律法规的最低标准,还应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和价值目标。依赖于形式的礼节而忽略真正的忠信和道德,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的表面化和虚假化,最终引发内部混乱和信任危机。
  (作者系南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公司法修订的深层含义:法规引领、治理升级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