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莞三年获国家“优青”项目

最新信息

来莞三年获国家“优青”项目
2024-01-12 00:32:00
冬日阳光温暖和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李振华脚步匆匆,从实验室赶来。自2020年归国后,他扎根东莞潜心钻研,三年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东莞在生命医学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作为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科研办公室主任,东莞市BNCT精准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振华的一项重点工作是研发更安全高效的硼药以及硼药递送系统,助力BNCT——目前国际最先进的癌症治疗手段之一——实现细胞级的精准治疗。
  东莞充满生机与活力,对科研创新的大力支持让李振华心无旁骛。2023年10月,他入选“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但依然热诚而谦逊,“实现研究成果临床转化是我们一直奋斗的目标。”
  这是城市与人才的相互成就,展现出城市与人才的双份精彩。
  校地共建引育人才获得国家优青项目
  时光倒流至2020年12月29日,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南方医科大学签约,携手将东莞市人民医院共建为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为医院注入科研创新的强大动力。
  “医院强力推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着力打造高层次科研型人才,全力建设科研型医院的前景吸引了我。”次年3月,李振华顺利通过南方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评定加入到东莞市人民医院,成为医院科研创新领域的一股强大的有生力量。
  在生物医学领域,药物运载体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选择何种运送载体,将适量的药物有效地递送至体内病变部位,减少毒性,避免引起免疫反应,对于实现精准医疗具有重大意义。为此,李振华敏锐地将目光对准了“细胞囊泡”。
  2023年8月,科技含金量极高的国家权威风向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放榜”,李振华获得其中的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其获批的项目瞄准细胞囊泡工程化技术开发,并重点研究工程化细胞囊泡在心血管、肿瘤等重大疾病中的治疗应用。这是东莞市第二个国家优青项目,为东莞在生命医学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递送药物新型载体更加安全精准高效
  “细胞囊泡相当于一个载体工具,可以装载、递送各种小分子药物。目前的药物载体材料包括纳米材料在内,多为人工合成。而细胞囊泡主要来自细胞分泌的外囊泡,或者直接挤压细胞变成囊泡。”李振华介绍,和人工合成材料相比,细胞囊泡作为天然内源性转运载体,具有毒性低、无免疫原性、渗透性好等优势。
  目前细胞囊泡主要应用于医美美容行业,如抗衰老、祛斑、促进毛发生长等,多用于皮肤表面。“我们想进一步拓展应用到重大疾病上。”李振华认为,细胞囊泡类药物在重大疾病诊断和靶向药物递送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不同的疾病,可以选择不同细胞来源的囊泡,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及伤口愈合等,达到更安全、精准、高效的效果。
  科研路漫漫,点滴进展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无数心血。“我们需要用培养皿去培养细胞,然后提取囊泡或者挤压囊泡,非常耗时耗力。近期医院已经批准购买自动化提取设备,这样就能够批量产生细胞囊泡,提高批次稳定性。”李振华希望,力争实现细胞囊泡的规模化生产并进行临床转化研究。
  科研创新开花结果细胞级别精准治疗
  医院校地共建硕果累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装置就是其中之一。李振华透露,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下旬,东莞市人民医院BNCT大楼成功实现中子出束,离开展临床研究又近了一步。
  这是全省首座BNCT治疗中心,也是“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首个直接转化的产业化项目。BNCT具有安全性高、定位精准、价格相对低廉等特点,是头颈部鳞癌、脑胶质瘤、黑色素瘤等无明确边界肿瘤治疗的有效手段。
  在治疗时,需要先给患者注射一种含硼的药物,硼药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蓄积在肿瘤组织内。此时再用中子射线去照射,当中子被癌细胞内的硼-10俘获,会裂解成高能射线:α粒子和锂离子,对癌细胞的杀伤力极强。且射线的衰减距离仅有10微米,是1个细胞的间距,也就意味着,射线只对含有硼药的癌细胞进行杀伤,不影响其他细胞。
  “这是细胞级的精准治疗。”李振华说,但目前的硼药水溶性较差,不利于注射,在肿瘤组织内的蓄积率也有待提升,要想提高治疗效率,函需对硼药进行升级换代。
  事实上,早在2022年8月,由李振华领衔的“东莞市BNCT精准治疗重点实验室”被认定为市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创新硼药和硼药递送系统的开发与转化研究。
  推动硼药更新换代提高BNCT治疗效率
  “硼药是消耗品,用量很大,成本较高,而且我们也受限于日本硼药的专利保护。所以怎样才能突围而出?设备更新很难有进展,但是硼药可以有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比如提高硼药的蓄积效果,就可以提高治疗效率。”李振华解释大力发展硼药的初衷。
  为此,李振华在日本临床使用的硼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目前已合成40余种新型的硼药小分子,“水溶性及过血脑屏障效果较好的有两种,在提高蓄积率上效果较好的有四五种,还需进一步验证。”
  新药研发的周期很长,一般而言需要8~10年甚至10年以上的时间。“我们是对临床使用药物的剂型进行改造,周期会快一些。”李振华团队还进行了短、中、长期的布局,开发硼药递送系统便是出自短中期的考虑。
  而他关于“细胞囊泡”的深入研究也助力了硼药递送系统的开发。“比如BNCT治疗就可以与免疫细胞来源的囊泡协作,提高硼中子俘获治疗的效率,以及免疫治疗的协同治疗效率。”这是他获批的粤莞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工程化细胞囊泡硼药递送系统的癌症协同BNCT-免疫治疗研究》,把BNCT与免疫治疗结合,支撑BNCT项目研究持续向纵深推进。
  入选202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致力于成果转化
  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李振华也走出了创新之路。他带领科研团队利用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制备纳米药物,通过解除免疫耐受,显著提升免疫治疗的抗肿瘤疗效。这些纳米囊泡类药物主要利用人体细胞自身分泌的物质合成,具有较好的临床转化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已经以南方医科大学第十附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为共同通讯单位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李振华的科研成绩还获得了国际认可。2023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发布第六版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李振华的名字赫然在列。这是从全球近1千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入选榜单,意味着其在研究领域具有较高世界影响力。
  “该榜单基于Scopus数据库,依照科技工作者科研产出、Google Scholar Metrics期刊评分、H指数、成果被引、成果中作者排序位置等参数进行综合评估。成果被引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引用率高说明创新性比较强,成果被认可,所以我觉得还是要多鼓励开展创新型的研究。”李振华谈及“上榜”感想时表示,“当你做的成果是从0~1的突破,具有重要影响力,就会有很多人跟着去做。”
  科研成绩获得认可,但李振华依然保持非常谦逊的心态,“榜单只是反映了一个侧面,我们的目标是要致力于将创新型成果真正落地,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实现研究成果产业化。”
  人物简介
  李振华,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入选广东省省级人才项目。2017年-2020年曾在美国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与北卡州立大学联合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以生物材料为基础的肿瘤治疗及心肌组织工程研究。相关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 论文120篇,并入选全球前2%的卓越科学家榜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来莞三年获国家“优青”项目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