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标王”不卖花,街坊怎么看

最新信息

花市“标王”不卖花,街坊怎么看
2024-01-12 00:32:00
花市旧话
  百年前花市,不全是卖花
  “花市”是早期广州人对花卉交易集市的统称,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到了明末清初,以素馨花为主的固定性花市形成,芳村的“花圩”和五仙门对岸的“花渡头”是比较有名的常年性花市。
  绚丽多姿的鲜花为广州人带来“花开富贵”的好意头,春节前买花渐渐成为一种习俗,常年性的花市已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一年一度的除夕花市即从常年性花市演化而来,肇迹于晚清,成形于20世纪20年代。每到除夕,市民穿上漂亮的衣服,到花市赏花买花,迎接新年的来临,谓之“行花街”。新中国成立后,除夕花市正式命名为“迎春花市”。2021年,广州“春节(行花街)”成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过年花城看花”成为城市文化品牌。
  据了解,年桔、水仙、桃花一直是市民过年必备的三大传统名花,银柳、茉莉、含笑、夜合、鹰爪兰、珠兰、白兰、玫瑰、夜来香等鲜花也曾现身除夕花市。据《越秀时稿》记载,清末的除夕花市基本只卖花。而到了民国时期,经济发展,大家趁着花市开档“揾钱过年”,于是陆续有人在花市摆卖陶瓷、酸枝家具、金鱼、玩具、纸花、盆景、年宵品甚至书籍报刊等。当年有名的翰雅斋、绍华轩、三多轩、文缘馆等字画古董店,在花市期间或在本店加开夜市,或在花市附近设点销售。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花市迎来真正的繁荣,原来民间自发的花市逐步变为由政府举办的现代型迎春花市。改革开放后,广州迎春花市越办越大,各区开始在本区中心区域最热闹、交通最便利的地段相继开设花市。
  据《花香荔湾》记载,从1992年开始,广州各区的迎春花市档口实施公开招标,分为鲜花档、桃花档、盆桔档、工艺品档等,毛公仔、塑料风车等工艺品开始大举占领花街市场。不少学生集资到“花街”摆档,有人加入卖花队伍,有人则出售孩子们喜欢的充气咸蛋超人、阿童木等玩具以及毛公仔。
  那些年,他们与花市的故事
  大学生花市摆档体验生活
  “90后”陈小姐在读大学期间曾和朋友一起在荔湾花市拿下一个工艺品摊位。“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一个摊位才1000多元,而且我们找到了工艺品供应商,一方面可以避免囤货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及时补货,三天总利润大概五六千元,我们每个人分到了六七百元。看似比当兼职的薪酬要高些,但从选货拿货到摆摊,我们前后忙碌了近半个月。不过这些不能用简单的收益来衡量,连续两年的摆摊体验是我大学生涯的一个重要回忆,是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
  陈小姐表示,那两年因为摆摊,年夜饭都没有和家人一起吃,但自己体验了不一样的年味。“今年带孩子逛花市的时候,我要带她去我当年摆摊的地方,跟孩子讲讲当年的摆摊故事。”
  自制手工艺品到花市出售
  “我很喜欢打羽毛球,因为喜欢这项运动,连带着喜欢上带有羽毛球元素的工艺品。”“80后”何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每年除夕他都会逛花市,即使不买花,也会选上一个风车带回家,有时候会买一些小型的植物盆栽和当年热门的工艺品。七八年前,他将平时损耗的羽毛球积攒下来,自己动手制作成羽毛球小挂件并送给球友。收到挂件的球友都很喜欢,觉得带有羽毛球元素的工艺品十分难得,有些直接把它挂在了包包上。
  “花市那三天,下班后就和老妈和女朋友一起,带上手工制作的羽毛球小挂件到荔湾花市做‘走鬼’。5~15元一个,一晚能卖近百个。”何先生说,当时并没想着要赚多少钱,主要是想和大家分享对羽毛球的热爱,看到大家喜欢自己的手工艺品也觉得很开心。那两年虽然没有“逛花街”,但他感觉这样比逛花街更有意义。
(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花市“标王”不卖花,街坊怎么看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