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制胜 锻造科技自立自强“硬实力”

最新信息

广东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制胜 锻造科技自立自强“硬实力”
2024-01-16 07:49:00
2024年新年伊始,广东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领域,多则消息鼓舞人心:
  1月11日,由两院院士评选的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出炉,中山大学王猛教授团队的成果“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首次发现”成功入选;
  在同日公布的ESI(基本科学指标)最新统计中,广东高校进步势头强劲,10所高校进入“全国百强”,8所高校新增14个全球前1%学科,3所高校新增3个全球前1‰学科。
  与此同时,广东科研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接连发表重要成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成功开发超灵敏软体微米机器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发布了首个人类肢体发育单细胞时空图谱……
  省委“1310”具体部署明确,要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
  广东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持续锻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硬实力”。
   “液氮温区镍氧化物超导体首次发现”入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图为王猛教授对材料进行综合物性测量。受访者供图
  加快迈向教育强省
  今年以来,广东高校新动作频频,突破不断:
  1月4日,中山大学28个科研平台“抱团”成立中山大学乡村振兴联合研究院,将重点开展乡村建设发展、产业技术创新等研究,助力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华南农业大学猪禽种业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自然—遗传学》上发表论文,这是我国猪遗传育种领域第3篇发表于该刊物的论文;
  广东工业大学申报的项目“人工智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与治理体系研究”获批立项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是广工首次获批这一项目。
  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以高质量教育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高校是重要的着力点。
  近年来,广东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强化高校有组织科研,近三年来高校拨入理工农医类科研经费以7.7%的速度增长,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断增强。
  2023年11月12日,国内首台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揭牌,预计今年将正式投入使用。这一观察材料微观结构和运动特征的“中子显微镜”,由中山大学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联合建设。
  “今后,团队可以利用中子谱仪观察镍氧化物的磁激发谱,获取磁性、自旋动力学等数据,助力高温超导的机理研究。”中山大学物理学院中子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王猛说。
  以高能非弹性中子散射谱仪为例,广东围绕国家在关键领域的布局,依托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天琴计划”、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海洋生物资源库等重大科技平台设施,已有显著成效。
  大手笔投入之下,广东高校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在最新公布的全球高校ESI排名中,全省27所高校共有215个学科入列全球前1%,其中27个学科入列全球前1‰。新增进入前1%学科中,有工程科学、生物与生化、环境/生态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等基础性学科。
  越来越多实力强劲的学科,意味着将有更多科研成果从广东高校产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省广东正“一盘棋”推进基础教育提质、“大改革”助力高等教育升级、“高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培优,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迈向教育强省。
  区域创新持续领跑
  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去年年底,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在广州揭牌,这是广东省实验室时隔三年多后,再添新成员。
  建设省实验室是广东的创举。2017年12月,广东正式启动建设首批4家省实验室,到2019年8月第三批启动,广东共布局10家省实验室,聚焦网络空间、先进制造、新材料、再生医学、生物医药、先进能源等前沿领域。
  剑指重大需求和基础前沿,广东省实验室不断突破新技术、新成果,已有多项成果入选科技部每年发布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省实验室是广东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广东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基本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牵引,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为核心,与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同组成的梯次衔接、主体多元、特色分明的实验室体系。
  同时,大湾区还正在建设形成以中国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科技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要把创新资源真正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还要能够把成果落到产业上、企业上、发展上。对广东而言,破题的“密码”是覆盖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以成果转化为例,广东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华为就是科技领军企业的典型代表。1月15日,华为牵头的“鸿蒙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基座与产业应用”被提名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2023年,华为全球首款卫星通话手机发布,成为广大网友热议的焦点。
  同为粤企的比亚迪,2023年11月底下线第6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其中第六个“100万辆”仅用时3个多月,彰显了科技实力。
  根据最新统计,广东拥有超6.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约7.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有评论指出,企业作为重要的创新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也正在成为广东打造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发源地。
  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驱动下,广东区域创新能力持续领跑。
  2023年11月,被称为全国各地创新能力“年度大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在北京发布,广东蝉联第一,连续7年领跑全国。
  根据该报告,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在35分以上便属于创新领先地区。2023年广东综合得分达到58.86分,创新能力领先优势明显。
  广纳英才为我所用
  1月12日下午,广东省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第17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在现场接受表彰。
  “获奖激励着我继续扎根广东、扎根大湾区,埋头科研,争取有更多的新发现。”从事线粒体生物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说。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当前全球人才博弈愈演愈烈,广东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重大历史机遇,“广纳天下英才而用之”。
  2023年11月,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广东实现“大丰收”。新当选院士中,既有本土培养的“大牛”,也有像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颜宁、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韩恩厚这样被广东科创土壤吸引,前来牵头建设科研机构、“开宗立派”的知名学者。
  他们为何纷纷落户广东?
  “这里年轻,充满活力,一切皆有可能。”颜宁如是评价深圳。
  “广东对高端科创人才有充分开放的态度,而且这里能离企业研发前沿更近一些。”韩恩厚解释说。
  颁布实施《广东省人才发展条例》等政策举措,推出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合作平台系列人才创新政策包,深圳入选全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广东拿出满满诚意。
  除了科创人才,高技能人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而言同样不可或缺。随着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高技能人才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抢手”。
  1月4日,广东省人社厅发布省首批19名首席技师,他们来自11个企业,活跃在生产、科研和技术攻关一线,个个身怀“绝招、绝活、绝技”。
  为加快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去年10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从六大方面制定了21条政策举措,明确了每年评聘选树一批首席技师、特级技师等“真招、实招、硬招”。
  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发展,人才都是关键因素。“广纳天下英才”,是广东的心之所向、行之所往。越来越多的顶尖科学家、中青年科创骨干和高技能人才扎根广东,为“再造一个新广东”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卞德龙马立敏钟哲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广东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制胜 锻造科技自立自强“硬实力”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