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成“网红”了,然后呢

最新信息

城市成“网红”了,然后呢
2024-01-17 06:01:00
最近,不少地方的文旅部门又“卷”了起来。从游客的角度讲,这当然值得鼓掌。但笔者也替各地文旅捏了把汗,“泼天流量”带来的除了“富贵”,其实还有些副作用。

  首先,游客预期和满意的阈值被无限度拉高之后,一旦线下服务跟不上,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社交平台上,一些慕名去某网红城市的网友抱怨,自己并没有感受到“足够的热情”。当地人却感到心塞:“难道要跪着才能展现热情吗?”其实,“热情”这个词是没有定量标准的,过分拔高游客的期待,很可能就产生了“多做还多错”的困局。
  第二,不当营销引起的负面争议,已成为城市形象的“减分项”。不久前,有景区推出付费和白狐合影的项目。这既可能对游客安全构成威胁,还可能危害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系统平衡。有些景区甚至发布“赶尸”视频招徕游客,虽然很快删除了,但足以看出流量驱动下的营销动作会如何变形。
  还有一些地方发出针对市民的倡议信,号召大家坚持游客优先,自觉让景、让路、让利于外地游客。在外地游客看来,这话当然十分暖心,但为了游客的体验,牺牲部分本地市民的生活便利,是否就一定正当?答案也没那么简单。此外,安排专门人员到车站接站,是不是有折腾基层工作人员之嫌?俊男靓女在火车站列队迎接游客,对实际的旅游体验又真正能增色多少?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线上整各种花活,忽视了线下服务的监督和改善。一些地方强迫游客购物消费、坑人宰客等违规违法行为,并未因流量的爆发而销声匿迹。甚至,在流量加持下有愈演愈烈之势。特别是在一些以特定时节为旅游特色的地方,“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基本逻辑并未改变。
  可以说,网红营销有时未必全是好处,流量也并非万能的“金钥匙”。甚至,在流量的“放大器”作用下,一些地方原有的短板弱项可能反而更加凸现,导致好事还没先出门,坏事倒是传遍千里。
  互联网时代,在文旅概念不断迭代的今天,线上的流量常常成为线下的入口。用网上的流量带动一个城市的发展,这种可行性已经被多个初代网红城市所证实。真正的问题或许在于,网红营销之后又该如何?一座城市“红”了,然后呢?特别是文旅产业,实际上做的是线下生意,再多的短视频、小段子,也无法代替游客到了目的地后的真实体验。
  我们今天谈旅游承载力的概念,已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上的容量概念,而是更聚焦于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业的水平和容量是否真的能满足这么多旅行者的需求?是否真的能让人们满意?这其中有一组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到底是昙花一现赚快钱,还是久久为功可持续?这是各地文旅在流量狂欢之外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从需求侧看,游客因为有新鲜感的要求,旅游更像是一次性的即时消费。但从供给侧来看,商家要的是能长久做下去的生意,地方要的是可持续的热度和流量。这就需要在短期的游客里建立长期的口碑。从这个意义上看,长期主义才是真正的制胜法宝。
  所谓“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一门可持续的生意到底需要什么?在笔者看来,一时的情绪价值固然亮眼,但比起无限制的所谓“宠溺”和“包容”,更重要的是更清晰的底线意识、更公平明确的市场规则,以及在此基础上稳定、可预期、不断优化的服务。
  说白了,各种“花式营销”是锦上添花的“面子”,有固然好,但仅有这些并不够,优质的软硬件服务才是“里子”。游客来了,不被宰客、不觉得言过其实、玩得舒心,流水自然滔滔不绝。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城市成“网红”了,然后呢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