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地方违规举债开年“第一课”

最新信息

整治地方违规举债开年“第一课”
2024-01-20 02:27:00
从“换道超车”到举债1500亿元,从兴建大项目到项目低效闲置……近日,反腐电视专题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提到了李再勇任职贵州省六盘水市委书记期间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等违纪违法行为,致使所任职地方政府性债务债台高筑。
  对此,多位地方政府及城投公司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违规举债的行为,其实就是城投公司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和瓶颈,比如盲目举债致使项目低效闲置,城投公司只能通过各种办法再次盘活资产,如果一开始就能完善顶层设计、施策得当,就不需要资产二次盘活,极大提升城投公司的运营效能。
  事实上,这是国家治理地方违规举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央及有关部门通过建章立制、惩治违法等一系列手段,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没钱就去借钱”
  “教训极其沉重,反映出的问题也并非孤例,作为国有企业的一员,既要有干事创业的勇气,又要时刻坚持思维。”湖北一家城投公司新年“第一课”,便是学习观看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传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的反腐电视专题片《持续发力纵深推进》。看完纪录片后,一位员工写下了上述感言。
  记者注意到,随着上述专题片的播出,尤其是专题片第二集《政治监督保障》提到了地方政府及平台公司违规举债的内容,引发了城投行业热议,不少城投公司将组织观看专题片作为开年学习的“第一课”。
  六盘水市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兴的工业城市,煤炭、建材、钢铁是其传统支柱产业。但是,在2013年到2017年李再勇担任六盘水市委书记期间,提出要“换道超车”的发展思路,全力发展旅游,将六盘水市打造成百年不落后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他共推动兴建了23个旅游项目,其中有16个项目已被贵州省列入低效闲置项目。
  而在盲目兴建项目的背后,是当地财政超出实际承载能力继而盲目举债,仅债务利息一项就给国家造成了9亿余元的重大损失。在李再勇主政六盘水的三年多里,当地新增债务达1500亿余元,从2013年到2017年债务增长率超300%,给当地留下了极其沉重的包袱。
  对此,李再勇反思:“希望搞一些大手笔、大动作,搞一点大动静,这样才能够引起上级的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融资平台成为李再勇“生钱”的手段。李再勇的思路是“无中生有,没钱就去借”。他不顾六盘水市财政实际承载能力,新成立了6家融资平台公司,把融资额纳入干部绩效考核指标。项目中,有的包装成企业项目要求公司去融资借贷,有的压给区县去筹资并实施。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第十监督检查室副主任张新介绍,在李再勇的推动之下,六盘水市各级政府盲目进行举债,甚至出现了一块土地同时多次抵押贷款、随意更改融资资金的使用等违规行为。上上下下以发展旅游业论英雄,到处是工地,一片虚假的繁荣景象。
  虚假繁荣过后,便是债台高筑。
  在一味追求项目之后,导致当地脱离市场客源和消费力实际,李再勇最为重视的梅花山滑雪综合体项目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号称要打造“中国西部滑雪之都”,既不考虑六盘水只有一个多月的滑雪季,也不考虑六盘水已有两个滑雪场,仍拍板兴建包括29个子项目的梅花山滑雪综合体,举债30多亿元。其中,打造近万米的“亚洲第一索道”就花了9亿余元。如今,该项目游客稀少、举步维艰。
  事实上,地方违规举债一度花样百出。2024年1月,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提到,甘肃省天水市盲目举债上马“有轨电车”项目造成巨大资金浪费。自2018年以来,天水市通过PPP模式(即公共私营合作制),规划投融资90亿元建设“有轨电车”一期和二期工程。2020年5月1日,一期工程建成并正式运营。目前,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二期工程实际进度仅过半,“有轨电车”这一“民心”工程成了建也没钱建、拆也不能拆的“闹心”工程。自一期工程运营以来,年运载乘客仅约80万人次,收入160万元,年运营成本约4000万元,运营费用主要来自财政补贴和运营主体自筹。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持续对地方违规举债问题进行通报问责。2023年11月,财政部公布自2022年以来查处的8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通报强调,对新增隐性债务和化债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持续强化隐性债务查处问责力度,有效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堵窟窿”需从源头遏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上述提到以政府盲目主导项目违规举债之外,近年来一些流行的城投运营模式也存在违规举债的情况,值得关注。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比如现在的片区开发项目,各类ABO(政府直接授权公司经营模式)、特许经营、“F+EPC”(“快速响应+工程采购联动”模式)、“投资+EPC(承包方受业主委托模式)”等片区开发合作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很多项目停滞不前或中途夭折,其原因既有项目资金的问题、项目风险较大的问题,又有涉嫌出现隐性债务的问题。正在推进的项目中,很多也存在举债融资合规性的问题。
  一位曾参与片区开发项目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以预期财政收入增量作为还款来源,却在新增财政收入前明确未来支付义务,这是少部分片区项目出现的违规举债情况。“比如片区开发涉及的土地拆迁、道路管线等项目,经常可以看到合作协议中出现的项目成本没有增量财政收入对应,或预计的增量财政收入模糊、夸大等问题,但拆迁费用、工程价款、回报收益等的政府支出义务已十分明确,实际上地方政府短期内却无资金可供支付。也就是说,政府投资项目没有对应财政预算安排,其实质就是施工企业垫资、融资等违规操作,合规性隐患严重。”该负责人指出。
  据了解,片区开发项目需要资金动辄几十亿元,只有通过顶层制度完善才能从根源上规避风险。为此,2021年4月1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21〕5号)发布,把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作为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
  对此,有城投公司负责人认为,此次政策的发布,不仅对地方政府新上项目的融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进一步重申了政府举债终身问责机制和债务问题倒查机制,对如何合法合规处理片区开发项目举债融资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实上,从2017年开始,城投融资进入密集监管阶段,一系列收紧政策紧锣密鼓地出台。当年4月,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财预〔2017〕50号),标志着城投融资进入紧周期。当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积极化解累积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此次会议首次提出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概念,标志着隐性债务严监管正式开启,“遏制增量、化解存量”成为主基调。
  2023年12月,财政部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后门”,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硬化预算约束,要求严格地方建设项目审核,管控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强化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债务融资管控,严禁违规为地方政府变相举债,绝不允许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除了中央层面不断通过政策强化制度监督之外,地方也积极出台政策完善治理体系。2023年5月,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出,严肃查处财政收入不真实不合规、违规返还财政收入、违规兴建楼堂馆所、乱设财政专户、违规处置资产、违规举债虚假化债、违规PPP项目、套取挪用财政资金等突出问题。
  采访中,多位城投公司负责人认为,地方政府、城投公司、金融机构不能“捆绑”而需“松绑”。也就是说,地方政府不能为了项目而让城投公司举债,项目和融资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如果地方政府及城投公司及早树立杜绝违规举债的底线思维,则可以及早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出现。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整治地方违规举债开年“第一课”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