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特急”调研券商近两年IPO保荐承销费收入 仅13家券商收入超10亿元

最新信息

监管“特急”调研券商近两年IPO保荐承销费收入 仅13家券商收入超10亿元
2024-01-22 15:20:00
记者获悉,根据监管专项工作需要,中证协近期向券商统计2022、2023年两个年度IPO项目保荐承销费金额情况。其中,与往常向券商调研数据统计不同,本次调研加上了“特急”的要求。
image  图为券商2022-2023年IPO首发项目保荐承销费用情况一览
  有券商人士告诉记者,数据征集统计仅限时一天要完成,并在文件下发的时候备注了“特急”字样,可见本次数据调研的重要性。此外,除了保荐、承销两笔费用的金额,本次统计还涉及了券商投行项目预计募集资金总额以及实际募集资金总额两笔金额。
  33家券商两年保荐承销费用不足1亿元
  据此,财联社结合Wind数据粗略统计了过去两年券商IPO项目保荐承销费金额的情况。整体来看,纳入统计的77家券商投行保荐承销费总额达到504亿元,排名前十的券商分别是中信证券(75亿元)、中信建投(50亿元)、海通证券(47亿元)、中金公司(40亿元)、国泰君安(36亿元)、华泰证券(30亿元)、民生证券(26亿元)、国信证券(16亿元)、国投证券(15亿元)、国金证券(14亿元)。
  不仅如此,除了上述10家券商收入超过10亿元,申万宏源招商证券长江证券三家也都超过了10亿元。这意味,过去两年之中,仅有13家券商投行保荐承销费超过10亿元。
  投行“马太效应”同步显现。投行保荐承销费中,头部券商占据大部分比重,中信证券一骑绝尘,断崖式领先其他券商,费用收入占比达到14%,中信建投海通证券费用占比也都在9%左右。
  77家券商中,有33家券商两年保荐承销费用不足1亿元,占到四成左右。红塔证券首创证券、渤海证券、川财证券、东亚前海证券、西南证券、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金圆统一证券、北京高华证券、国开证券、粤开证券保荐承销费用居后。
  与此同时,记者也注意到,2023年随着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券商首发项目保荐承销费金额缩额明显,2023年可统计的券商这类费用不足250亿元,较2022年下降了近30%。方正证券研究认为,阶段性政策收紧冲击明显,股权业务方面,2023年第四季度单季受到阶段性收紧政策的完整冲击,按发行日统计,2023年第四季度A股IPO规模311亿元,同比下滑64%,环比下滑72%。
  业务规模将对一年一度券商投行评级产生影响
  就在不久前的2023年年底,中证协刚公布了2023年券商投行业务质量评价结果,最终A类12家、B类67家、C类19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评价结果依据的是2023年11月新修订的《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
  根据最新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形成了“1+4+1”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4”是指执业质量评价,反映券商4类投行业务即股票保荐、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和股转公司(北交所)相关投行业务的履职尽责和业务规模情况。记者通过指标评分表看到,业务规模评价指标主要为项目数量情况,在股票保荐业务35分的构成中占到了5.25分值。这意味着,券商业务规模或对评级产生正反馈贡献。
  不过也要注意到的是,评多也可能扣得多。具体来看2023年结果,获评A类的券商共有12家,与去年的家数一致。其中,华泰联合证券、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已连续两年获A类。不过也有一些头部券商,尤其是投行业务规模占优的公司位列B类。
  据记者了解,中证协可以对券商投行项目评价情况实施动态管理、回溯验证,持续记录与评价内容相关的重大违法违规情况。中证协可以根据投行质量评价结果对证券公司人员管理、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频率等方面实行区别对待,并将投行质量评价结果纳入证券行业执业声誉激励约束机制。
  中证协将评价结果报送证监会,同时抄送证监会各派出机构及证券交易所,供监管机构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参考使用。协会表示,执业质量评价是激励约束证券公司提升投行业务执业水平的重要方式。下一步,中证协将在监管部门指导下促进券商更好发挥“看门人”作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财联社)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监管“特急”调研券商近两年IPO保荐承销费收入 仅13家券商收入超10亿元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