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滨”出圈,上海能学到什么

最新信息

“尔滨”出圈,上海能学到什么
2024-01-23 06:03:00
文旅业前路该如何走?政协会场里,市政协委员、景域集团董事长洪清华提起这个话题,马上引起其他委员讨论。怎样推动文旅行业发展,委员们各抒己见。
  过去一年,通过与游客交流、同行分享及数据分析,洪清华始终在求解,为自己的企业,也为整个行业。“我的基本观点是,文旅是流量型经济的入口、服务型经济的引擎。在上海城市发展中,一定会越来越重要。”
  用好海派文化中大IP
  洪清华注意到,上海传统商业购物区、高楼大厦的吸引力在逐渐下降。“过去旅游模式下,游客与市民的生活是脱节的,现在游客希望与市民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这也是去年淄博、今年哈尔滨能出圈的原因。”
  在他看来,上海要有更多有烟火气、有温度的“主客共享的空间”,能够同时满足本地居民的“住”和外来朋友的“游”。这种沉浸式体验空间背后,需要有高标识度、美誉度的上海文化软实力来助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中有沪语、旗袍、石库门、电影院与咖啡厅等大IP,却少有成熟的、能为游客所熟知的体现海派文化的旅游项目。”同样的,上海有百雀羚、回力、凤凰、永久等知名老字号,但不少游客遗憾地告诉洪清华,不知道什么产品能体现上海腔调、上海味道。
  洪清华把游客的困惑带到了政协会场,上海文旅主管部门在沟通时告知,上海不仅要建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还要建“建筑可阅读”为标志的海派文化旅游集群,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挖掘城市内涵,彰显城市符号,邀请更多年轻设计师参与文创产品设计,与上海迪士尼等合作研发“上海礼物”,不断推出更好潮品。
  要当长期主义者
  “3年疫情确实对文旅行业影响很大,但我们文旅人没有趴下,而是蹲下。蹲下就是为了跳得更高。”无论是去年两会小组讨论,还是之后与同行交流中,洪清华反复提到“创新”——做具有独立性和稀缺性的、能自带流量的高品质产品。于是,洪清华瞄准市场发展趋势,推出“帐篷客”酒店2.0版本——黄山关麓国际旅游度假区。在那里,皖南山水、徽派建筑都可以近距离触摸,“诗与远方”为更多年轻人、亲子家庭所喜爱。
  即便文旅人不断丰富产品端内容,但洪清华坦言,文旅行业还要经历两到三年困难期。“下雪不冷化雪冷。一些企业供应链断了、原有的客户离开了,也有的企业淘汰了。但我相信,会有更多企业成功转型,能等到文旅业的繁荣期。大家一起努力,不要在春天里被淘汰。”
  采访中,他反复提到,文旅从业者要当长期主义者,切不能有“三年亏损,一年挣回来”的心态。二十多年经验告诉他,文旅业利润很薄,从业者既要有星辰大海的理想主义,也要有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打造一批海派乡村
  经过近一年准备,今年两会,洪清华会关注“文旅高质量推动上海乡村振兴”议题,建议上海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上海记忆村与海派乡村。
  洪清华去过不少全球知名旅游城市,发现大多周边有个特色乡村,比如巴黎的枫丹白露,东京的轻井泽及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游客在感受都市繁华之余,也能感受乡村野趣。“上海市郊有那么多优质旅游资源,能不能通过植入旅游业态,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在洪清华看来,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双赢的选择,景美人美的乡村会成为游客向往之地;随着越来越多游客到来,可以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国际化大都市乡村振兴找到路径。
  洪清华为此建议,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对标国际标准,引进投资机构,落地一些环境友好型、有标杆效应的旅游产品,“将创意设计、康养休闲、露营体验等多种业态结合起来,为乡村集聚更多人气与活力。”他期待不久后的未来,市民走进上海农村,不仅可以体验传统的赏花踏青、田园观光、民俗体验、农事采摘,也可以感受徒步、露营、亲子游学、农耕研学、乡村认养、田园摄影等新玩法。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尔滨”出圈,上海能学到什么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