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 中国碳市场体系“成型”

最新信息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 中国碳市场体系“成型”
2024-01-23 09:21:00
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至此,这场备受期待的启动终于画上句号。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是推动全社会减排的一项重要创新,有利于推动形成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互补衔接、互联互通的全国碳市场体系,对于正在实施的“双碳”战略意义重大。
  缘起: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升高
  随着全球工业化的推进,全球升温正愈演愈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周天军在接受新京报零碳研究院专访时表示,工业化以来温室气体的增加通过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其中的物理学证据毋庸置疑。降碳的目的,就是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根据统计,2010年—2019年的年均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约352±18.3亿吨,化石燃料的排放占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6%。这些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就2010年—2019年平均而言,最终约有46%存留在大气中,23%被海洋吸收,31%被陆地吸收。因此,要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就必须减少排放。
  IPCC AR6(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估计,从1850年到2019年人类活动已经释放了2390 Gt(吉吨)二氧化碳,我们还可再排放400-500 Gt,这样仍有机会限制升温1.5℃的幅度,或者再排放1150-1350 Gt使升温限制到2℃以内。在当前每年排放约40 Gt二氧化碳的速率下,并考虑陆地和海洋对其的吸收后,剩余排放空间会在几十年内耗尽,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高荣表示,“近一万年以来,虽然我们的气候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是近一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应该是最剧烈的,过去一万年完成的气候周期,已经被近一百年打破。全球的科学界已经公认,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探索:为找到减排之路,全球已经努力30多年
  在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组织的专题研讨会上,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副主任马爱民对全球对气候问题进行的努力进行了回顾。
  马爱民表示,气候规划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就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为此做出了长期努力。30多年来,全球先后达成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等多份重要的气候文件。《巴黎协定》确立了长期目标,“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并提出“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与碳汇的清除之间的平衡”,实现净零排放。《巴黎协定》出台标志着以规则谈判为主的气候治理阶段逐步走向实施落实目标为主的阶段。
  2023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在迪拜举办,并达成了“阿联酋共识”,宣布开启化石能源的“转型脱离”时代。
  在国内,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但我国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也做出了长期努力。2007年,第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到2010年的行动目标,核心内容是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相对较间接的减排行动。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中国提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目标。2015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递交了国家文件,提出我们国家自主贡献的主张,指出到2030年前后,争取实现碳排放达峰。同时,还提出可再生能源的占比、森林覆盖率等具体指标。2020年9月22日,中国进一步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实际上是对2015年提出目标的强化和升级。
  思路:符合中国国情的碳市场体系初步建成
  2011年,我国启动了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建设,2012年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2012年,地方碳交易试点开始建设,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作为碳交易试点于2013年分别陆续开始启动交易。
  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后,气候行动节奏明显加快。2021年7月16日,我国启动了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这是以地方碳市场经验为基础,并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出的我们自己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2021年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通知》中提出,要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全以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基础的碳排放权抵消机制。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完善配额分配管理。将碳汇交易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健全能够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前不久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建设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建成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至此,中国形成了全国碳市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为支撑,地方碳交易试点、多地碳普惠机制为补充的碳市场体系,面向“双碳”目标,找到了一条既与国际接轨,又有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碳排放管理之路。
  热点: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被寄予厚望
  虽然早在2013年,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就开始启动交易,然而4年后却被暂停受理新项目。
  2017年3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在肯定CCER积极作用的同时,表示“存在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问题”,并“暂缓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备案申请”。
  至此,运行5年多的CCER审定项目超过2800个,已获批备案项目总数超1300个,签发近400个项目,签发量7700多万吨。
  从2017年3月开始,在经历了政府机构改革,国家发改委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划转至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制度的完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出台之后,“四个方法学”和“四项制度”先后确立,CCER终于为全面启动做好了准备。
  2012年6月13日国家发改委印发《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进入2023年,CCER全面重启的呼声就一直不绝于耳。
  虽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机制与原先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有所不同,但依旧被社会理解为新的CCER,而这一次的启动也被称为“CCER重启”。
  自从2020年9月我国宣布“双碳”目标以来,绿色低碳发展已成大势所趋。然而,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终究有限,而试点和地方碳市场范围有限,都无法为全国范围内组织和个人的自愿减排行动提供有效支撑。
  2023年10月19日,生态环境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布《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
  2023年10月24日,生态环境部首批公布了CCER的4项方法学。
  2023年11月、12月,一系列政策制度得以公布。
  2024年1月22日,靴子落地。随着全国碳市场体系的“成型”,这场影响深远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将加速推进。
(文章来源:新京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 中国碳市场体系“成型”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