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农村委主任委员杨秀彬:四川农业如何由“大”到“强”

最新信息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农村委主任委员杨秀彬:四川农业如何由“大”到“强”
2024-01-24 17:11: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1月22日,四川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在成都开幕,省长黄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总结,2023年四川“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扎实起步”。
  具体的“成绩单”显示:全省粮食产量达到718.8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生猪出栏量6662.7万头,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位;油菜籽产量保持全国第一位。新改建农村公路1.9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51.2万户;稳慎推进1市5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这座“经济大省”同时也是我国“农业第二大省”,在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任务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农业大省”如何向“农业强省”跨越?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又该如何实现“强、美、富”的目标?1月23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农村委主任委员、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杨秀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
  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推进农村产权改革
  2022年国家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当全国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接近5万元的时候,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年收入才刚刚突破2万元,四川更低一点,只有1.87万元。
  “平均到每个月,也就是1500元左右的水平。而像这样收入水平的人,我国有6亿。”杨秀彬说,“增加农民收入是最核心的问题。”若一直低收入,农民只能维持“两不愁三保障”。扩大农村消费,必须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杨秀彬建议,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推进农民在共同富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杨秀彬认为,想让农民增收,在农业农村这一面,首先要扩大家庭农场规模。发展大大小小的家庭农场,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由过去的人均一亩地,扩展到一家人二三十亩到五十亩,从事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
  其次是搞产权改革,给农民赋权。包括乡村闲置的房产,也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盘活这些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目前,我省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只占总收入的2%,而欧洲一些国家的农民这部分收入可以达到50%-70%的比重”,在杨秀彬看来,这其实是一块很大的增收渠道,只不过眼下农民并不拥有清晰的“产权”,必须赋权。
  除此之外,杨秀彬还提到了老年群体。城镇职工平均养老金约3500元/月,而农民60岁以后每月领到的国家基础养老金只有130元,这是27:1的差距,“所以在国民收入再次分配中,让农民增收的任务非常艰巨”。
  推进农业现代化,先要解决田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这个目标,杨秀彬提到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三个标志。
  排在首位的是建设现代农田。“只有天府良田,才有天府粮仓。”何谓良田,就是“旱涝保收、能排能灌、宜机作业、稳产高产、环境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四川此前出台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年规划,目标是到2030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857万亩,改造提升1594万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实现现代化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田的问题。”杨秀彬说,“如果我们还是个‘靠天吃饭’的农业,哪就算得上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的第二个标志是现代科技装备。育制种方面需要补齐科研的短板、加快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时,我们过去忽视了农业机械的开发和制造,农业装备至今落后,许多农机还需要进口。目前,四川已经在开展“天府良机”行动,一体化推进四川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
  建设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则是实现现代化的第三个标志。“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句话道出我国农业“谁来种地”的隐忧。针对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杨秀彬提到,“从耕种、播收到加工,全程都应由社会化组织来主导”。对比美国,虽然农业人口只占全国人口2%,但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人的比重达到了25%,为农业生产的全程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支撑。
  提升“三大硬件”,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中与农业农村相关的表述,除了“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外,还要求“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针对四川省内农村生活的改善,杨秀彬提到三大硬件基础。其一是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的铺设;其二是山、水、林、草、湖的保护和治理;其三是农村“厕所革命”提升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行动、面源污染治理提升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等“五大提升”行动。
  杨秀彬认为,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四川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一张蓝图绘到底。
  推进城乡融合,县镇村齐发力
  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杨秀彬分解为“做强县城”“做优场镇”和“做美村庄”三大板块。
  2022年国家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城尾乡头”的县城迎来高光时刻,被要求就地就近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在杨秀彬看来,“做强县城的要害在于产业”。具体到四川,则需要突出农产品加工,引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比沿海地区,四川县域经济并不发达。杨秀彬分析,其根源在于工业和产业不发达。所以,对于一些农业大县、农业大市而言,可以抓好农产品加工业,将其作为工业的一部分,“吃是永恒的主题。(农产品加工业)做好了,就能形成稳定的县域产业”。
  第二个板块是做优场镇,杨秀彬的建议是“突出更新中心镇,建设好县域副中心”。
  之所以用“更新”这个词,是因为四川在过去几十年的城镇化建设中,忽视了场镇建设,不少“农民街”管理混乱,街面呈现出脏乱差的一面。
  所以杨秀彬提出,这一轮城乡融合发展,每个县应该聚焦几个中心场镇,优化更新,让居住在镇上的人享受更好的社会化服务。
  做美村庄是第三个板块,具体做法的建议是“突出聚人气,让城里人在乡村季节性居住;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事实上,四川一些乡村近年来已经迎来了候鸟型“新村民”,一些城里人到乡村定居、休养、度假,甚至搬到农村长居。过去是农民工在城里、村里两头居住,现在城里人也有了两头居住的现象。杨秀彬谈到,这既是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之一,也是盘活农村闲置房产的突破口,更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农村委主任委员杨秀彬:四川农业如何由“大”到“强”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