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老化改造如何更“接地气”?上海市政协委员这样建言

最新信息

适老化改造如何更“接地气”?上海市政协委员这样建言
2024-01-24 19:56:00
2024年上海两会期间,多位上海市政协委员聚焦养老环境、条件与服务等适配问题。
  2023年,上海新增养老床位5510张、社区长者食堂41个,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598张,新增社区托育托额5308个。重点工作方面,将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新增4000张养老床位、30个社区长者食堂,改建3000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
  下一步,“适老化”工作应如何提质、提效地开展?
  在上海市政协委员徐兵看来,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快速发展,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将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但对照老年人的需求,上海机构养老在服务内容、层次、空间、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是养老机构入住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具体来看,徐兵认为,这些原因包括:中端养老机构短缺,空间供需配置失衡,以及机构的医疗护理服务能力不足等。比如,2022年上海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养老床位数分别占21.4%、37.4%、41.2%。由于公建民营是保基本、兜底线的养老机构且基本配置多为4~6人/间,许多老年人不愿意入住多人间。民建民营较为高端,局限于高收入老年人群。
  再比如,许多养老机构床位数普遍少于150张,规模较小、实力有限,难以承担引入医疗设施的医护人员的费用,服务能力也有限;而上海养老护理员薪资待遇不高(2022年平均工资为5058元/月)、整体人数较少(截至2023年8月为16454人)且流动性高,这都影响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
  为此,徐兵带来一份《关于推进上海机构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他建议,一方面,要适度发展中端养老机构,鼓励更多社会力量通过新建、收购、管理等方式参与养老机构,打造一批规模、收费适中的示范养老机构。
  另一方面,深化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合作机构,由中心在养老机构内设立固定医疗服务点,派遣专人轮流值班;同时,优化养老护理员的人才激励政策,建议对工作1年以上的护理员给予一定数额的岗位补贴,并对社会办养老机构在技术职称评定、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等与政府办养老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公共健康学院副院长谢国群等带来的一份《关于完善社区养老康复机制,打造人民满意的15分钟幸福康养生活圈的提案》称,为使老年人在舒适的养老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康复关怀,建立便捷、高效、优质的老龄社区15分钟康养生活圈势在必行。
  该提案建议,可以在组建社区养老康护中心的同时,协调并完善市级三甲医院与区级康复医院及社区护理院的资源共享和信息沟通的服务体系,实现治疗、康复和护理的无缝衔接;此外,利用智慧技术手段赋能养老康复服务,逐步建立共享的康复病患信息网络。
  事实上,养老服务的供给环境中,不少服务事项会涉及到运用智慧化、电子化的工具与设备去完成;医护工作端,一些人工智能(AI)操作系统、床旁电子预警呼叫设备等可以极大帮助提升效率;老年人群端,电子助行器、智慧手环等也应用广泛。
  “信息化对于老年人群的帮助,一方面体现在对老人身体指标(如血氧、血糖、血压等)的监测,以方便家庭医生进行数据采集与日常管理;另一方面(床旁呼叫装置等)体现在可以解决因护理人员疏忽而可能导致的安全事故问题。”上海市政协委员、万达信息副总裁姜锋告诉记者。
  姜锋说,目前上海各社区正在推进社区养老建设,信息化工具的介入可以为长护险等一类的服务提供质量监测和把控,并进行随时完善;此外,信息化平台还能帮助老人实现线上配药、问诊等功能。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适老化改造如何更“接地气”?上海市政协委员这样建言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