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怎么走?如何应对通缩风险?人民银行重磅发声

最新信息

货币政策怎么走?如何应对通缩风险?人民银行重磅发声
2024-01-24 23:26:00
人民银行再次重磅发声。1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朱鹤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介绍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对货币政策、通缩压力、人民币汇率、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等热点话题作出了一一回应。
  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
  潘功胜首先指出,2024年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实好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要求,继续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这也是货币政策工作的总基调。2023年是我国经济修复的关键一年。然而,目前国内经济加快恢复的迹象增多,多项经济指标回升,但恢复的态势并不十分稳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犹存……经济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把握好货币政策取向,决定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否沿着正确的“航道”前进。
  “与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大放大收相比,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比较稳健,货币政策调控和传导机制也在不断丰富完善,为可持续地支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潘功胜说道,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仍然有足够的空间,人民银行将平衡好短期和长期、稳增长和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具体来看,总量上保持合理增长。继续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等流动性投放工具;价格上,则主要是利率和汇率,兼顾内外均衡。“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转向,客观上也有利于我们扩大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潘功胜表示。
  此外结构上,要更加注重处理好总量与结构、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将普惠小微贷款的认定标准由现行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放宽到不超过2000万元,延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对象、拓展支持范围和增加工具规模。
  最重要的是,政策协调上形成合力。在潘功胜看来,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总体债务规模并不高,积极的财政政策仍然有较好的空间。当前政府债券发行成本低,居民持有政府债券比例较低,购买政府债券还有提升的空间。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障政府债券大规模集中发行、支持投资项目建设方面有充分条件。
  2022年3月,美联储启动加息,到如今美国的政策利率已经上调了525个基点。快速加息对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金融市场的影响正在逐步展现,也由此引发市场关于美联储和欧央行在2024年可能降息的讨论。2024年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向已经出现了转变的苗头。
  潘功胜同时表达了关于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看法。潘功胜指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同时兼顾内外均衡。总体来看,2024年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外溢性将朝着压力减小的方向发展,中美货币政策周期差处于收敛。这样一种外部环境变化,客观上有利于增强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自主性,拓展货币政策操作的空间。
  “2024年我国货币政策加大调整和实施的空间较大。”谈及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走向,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总结道,下一步,应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量价并举,长短结合,在总量上保障流动性更加充裕,在价格适度上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进一步稳定经营主体信心和预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特别是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的支持服务,以更大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布会上,潘功胜提出,经中央批准,人民银行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相关工作。
  中国通胀水平“从二楼掉到一楼”
  数据显示,2023年12月,我国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下降0.3%。从全年来看,2023年CPI上涨0.2%,并未出现年初预期的疫情放开后的通胀回升现象。同时,核心通胀回升幅度不及预期,保持在历史偏低的位置,反映居民消费需求依旧不足。
  基于2023年经济的低通胀态势,个别月份也出现了CPI和PPI同时下降的情况,也引发市场对通缩压力的担心。
  对此,潘功胜表示,需要从一个更加宽广的视角、稍长的时间跨度,从过去几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和中国价格水平变化轨迹和它背后的逻辑来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在疫情期间,坚持实施正常的货币政策,我们没有大收,也没有大放。产业链和供给能力健全,仍然保持了平稳的运转。在当时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的物价运行总体平稳,没有通胀和通缩的问题。”潘功胜说道。2021年、2022年中国的CPI涨幅分别为0.9%和2%。
  疫情之后,为了应对高通胀,美欧主要央行快速、高强度调整货币政策,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快速超预期下跌,也对中国的价格水平带来影响。潘功胜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发达经济体通胀水平从十楼掉到三楼,中国从二楼掉到一楼。
  那么,人民银行有何政策举措应对通缩风险?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中,将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一是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二是优化金融资源投向,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同时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
  此外,加强金融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要发挥政策合力,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消费驱动战略,着力支持扩大内需,推动供需匹配,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2023年末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再次强调“着力扩大内需”,要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
  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预计随着扩内需政策逐步发力,叠加春节错位因素影响,2024年2月CPI同比大概率能回升至上涨区间。
  坚持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
  “近期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更加平稳,体现在经常账户继续保持较高规模的净流入。”朱鹤新在会上表示。2023年全年经常账户顺差将达到2800亿美元左右,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将超过6000亿美元,这在历史上也是次高值。且近期外资来华投资也呈现积极向好态势,因此,预判今年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稳定性将进一步提升,经常账户将保持合理规模顺差,资本项下外资流入将更加活跃。
  国家外汇管理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银行累计结汇155336亿元人民币,累计售汇160571亿元人民币。在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看来,从主要渠道看,货物贸易保持较高规模资金净流入,近期外资来华投资呈现积极向好态势。
  而在市场热议的人民币汇率方面,针对2023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出现多次贬值的问题,潘功胜回应,汇率短期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比如经济增长、货币政策、金融市场、地缘政治、风险事件等,中长期走势在根本上取决于经济基本面。综合判断,2024年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合理的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消息面上,1月23日午间,人民币汇率明显拉升。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双双走强逾200点。其中,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度升破7.17关口。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汇率的上涨、外资的不断涌入,或成为2024年常态。
  潘功胜进一步指出,支撑人民币汇率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具有良好稳固的基本面,保持长期向好的总体趋势,这是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重要基础;二是外部国际金融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中美货币政策周期的错位有望得到改善,将推动中美利差趋于收敛,有助于人民币汇率和跨境资金流动更加趋于稳定和平衡。
  第三,人民币资产具有较好的投资和避险价值。潘功胜表示,中国的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人民币债券作为全球少数价格稳定的金融市场,对于境外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最后,汇率稳定的微观基础更加坚实。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经常项目差额和GDP的比例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程度持续提高,跨境资金流动双向均衡;外汇市场韧性增强,参与主体更加成熟。
  “历史实践多次证明,人民银行、外汇局作为外汇市场的监管者,有经验、有能力、有信心应对各种冲击和挑战,维护我国外汇市场的稳定运行。”潘功胜强调。
  谈及下一阶段的外汇市场,潘功胜指出,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坚持汇率主要由市场决定,同时坚持底线思维,丰富应对工具,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
  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防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表述被多次提及。
  对于这一问题,潘功胜指出,要强化金融监管,完善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筑牢金融安全网。具体方法上,一是要强化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金融机构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二是要加强金融监管,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行为监管等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三是要推动金融安全网建设,提升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建立权责对等、激励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发挥好行业保障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作用,强化存款保险专业化风险处置职能。四是强化金融稳定的法治保障,加快推动出台金融稳定法等法律法规。
  房地产与地方债务风险是金融风险化解的重点领域。在潘功胜看来,近年来,一批突出风险点得到有效处置,金融机构经营整体稳健。去年以来,各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金融机构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着力支持房地产企业特别是头部房企的融资渠道稳定。
  关于房地产市场,更有好消息传出。潘功胜在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将联合金融监管总局出台完善经营性物业贷款的有关政策,支持优质房企盘活存量资产,扩大资金使用范围,改善流动性状况。
  1月24日晚间,该政策正式颁布。其中,明确2024年底前,对规范经营、发展前景良好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国性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基础上,除发放经营性物业贷款用于与物业本身相关的经营性资金需求、置换建设购置物业形成的贷款和股东借款等外,还可发放经营性物业贷款用于偿还房地产开发企业及其集团控股公司(含并表子公司)存量房地产领域的相关贷款和公开市场债券。
  “《关于做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的通知》的出台,更好地带动房地产行业的现金流状况、投资活动、并购重组回到正常发展轨道,更好地平稳、有序加快房地产企业风险市场化出清,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评价。
  潘功胜同时指出,地方政府债务有很强的区域性,面临偿债困难的主要是少数欠发达地区,对于经济和金融总量的影响有限。
  庞溟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考虑到金融风险的不确定性、隐蔽性、复杂性、传染性等特征,做好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工作,应当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风险识别、防范、化解、处置的前瞻性、主动性、针对性、精准性,坚持底线思维,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快和稳的关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动建立健全金融稳定长效机制和涵括了从预警和防范、隔离和化解到救助和处置的全方位多环节立体式防线。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货币政策怎么走?如何应对通缩风险?人民银行重磅发声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