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大代表王全景:广东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本成型,需加快补短板掌控技术话语权|南财对话

最新信息

广东省人大代表王全景:广东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本成型,需加快补短板掌控技术话语权|南财对话
2024-01-26 22:10:00
“目前,广东已初步形成集海上风电研发、装备制造、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于一体的海上风电产业链,在海上风电整机、叶片、塔筒等制造环节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近日,回应在广东“两会”举办期间备受热议的海洋经济话题,广东省人大代表、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全景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表示,高速发展的海上风电产业有望为广东沿海经济带打造新增长极提供重要支撑。

  1月23日-25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在广州举行。会议期间,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涉海经济议题也成为多位代表关注焦点。
  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广东风电整机制造年产能已达约1000台(套),新增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超200万千瓦、总量突破1000万千瓦,2024年广东还将聚力打造海洋清洁能源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推进阳江青洲、汕头勒门、汕尾红海湾等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新增装机规模200万千瓦。
  自2018年《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年-2030年)》获批以来,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就进入了高速发展期。2024年初,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公布,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000万千瓦大关,每年可发电约300亿千瓦时。根据此前广东出台的多项规划安排,预计到2025年,广东全省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将达1800万千瓦,2030年全省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达3000万千瓦。
  王全景表示,随着广东海上风电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海上风电与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海上风电+”模式将成为行业发展重要趋势,未来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应加快补短板、锻长板,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进行补链、固链、强链,进一步掌握技术话语权,同时加快探索建立海洋资源开发与海上风电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持续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生态成重要趋势
  南方财经:随着装机规模不断提升、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未来广东海上风电发展将呈现何种趋势?
  王全景:过去十年间,全球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持续提升,其中广东海上风电开发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预计到2025年广东省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将达1800万千瓦,在全国率先实现平价上网,到2030年全省海上风电装机将达3000万千瓦。
  具体来看,近年广东海上风电机组呈大功率及大型化趋势,推动风电部件制造创新、成本持续降低。此外,深远海潜在风电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也拉动了柔性直流送电海缆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海上风电项目落地开发,对节约集约用海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因地制宜发展“海上风电+”模式,实现海上风电与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融合发展,将成为广东省持续推进海上风电开发的重要趋势之一。
  南方财经:适应风电产业发展趋势,下一步电气风电在广东市场有何新的规划布局?
  王全景:电气风电落户于全国五大海上风电基地之一的汕头,未来也将以汕头为立足点,推动业务进一步辐射拓展至广东、全国及东南亚地区。
  一是将聚焦全域化、集群化、融合化三大路径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建设。一方面,会同广东省各职能部门和相关地市,持续拓展深远海风电开发空间,强化陆地产业与海洋功能布局的有效衔接。比如,进一步发挥沿海港口、岛屿的支点作用,将沿岸、近岸、海岛、深远海一体谋划,打造海上风电运维和后勤补给中转服务基地。
  同时,依托广东海上风电产业的良好基础,面向南海深海资源开发,推动形成覆盖科研开发、总装建造、设备供应、运营运维、技术服务的海洋制造业全产业链体系。抢抓智慧海洋产业、蓝色碳汇、“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科技引领型海洋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促进广东省海洋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跃升。
  二是以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建设为战略支撑,进一步深化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开拓海外市场。电气风电将着力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RCEP生效实施的重大机遇,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构建“全方位”新型电力系统和“立体式”零碳产业园区整体解决方案,积极拓展与东盟各个国家和地区在风电等新能源领域的深度合作。
  三是加快工业“智改数转”,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目前包括汕头市在内的广东沿海城市海上风电、数字经济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基础扎实、发展前景广阔,推动两大产业深度融合、优势叠加,适度超前建设网络、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可有效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电气风电也将探索进一步利用好数字技术优势,加快工业“智改数转”,持续提升产业效率、质量及核心竞争力。
加快补短板、锻长板掌控技术话语权
  南方财经:近5年来,广东海上风电进入高速发展期,电气风电等一批头部企业也相继落户广东。从行业视角看,目前广东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如何?
  王全景:广东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为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产业链完整性方面,目前广东海上风电产业链已涵盖上游的设备制造、中游的项目建设,以及下游的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具备生产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的能力,并建成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阳江分中心)、广东省风电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
  在产业集群的区域分布上,阳江全产业链基地已基本形成,粤东海工、运维、科研及整机组装基地加快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汕尾海工基地、揭阳运维基地协同并进,中山海上风电机组研发中心也已建成投运。
  此外,得益于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丰富的技术储备以及灵活的市场机制,广东海上风电产业链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也展现出较强的韧性。在关键零部件供应方面,广东已实现了较高的本地化率,有效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同时,广东还集聚了一批优秀的风电企业,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为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但也需要看到,目前广东在风机零部件(主轴承、齿轮箱、主控系统)、海上升压站等装备制造环节的基础仍相对薄弱,制造企业数量有限,部分风机设计和工程设计软件受制于人,未来还需要针对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补短板。
  南方财经: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东要加快壮大现代海洋产业,聚力打造海洋清洁能源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未来广东加快推动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还需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你有哪些建议?
  王全景:我建议一是重点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近期加快“补链”,加快主轴承、齿轮箱、偏航及变桨轴承,叶片的玻纤和碳纤维,海上升压站等产业链缺口或经济价值较高的产业环节落地。中期关注“固链”,提高广东省内发电机、海缆等产业的内配套能力,支持引导省内现有制造企业生产制造海上风电机组的导管架,确保产业链的延续和巩固。长期聚焦“强链”,以科技创新推动降本增效,强化产业链竞争力,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规模化发展。
  二是深入推进产业自主可控,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瞄准关键短板,聚焦技术卡点、堵点,集中力量攻关,实现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改变风电领域部分核心技术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要强化长板锻造,巩固风电领域优势产业、优势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掌控技术话语权。
  三是协同推进资源开发和产业链发展。积极研究优化海上风电集中连片开发用海审批流程,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合理规划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时序,以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全省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的着力重点,实现海上风电资源开发与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专业服务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推进。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一方面,支持企业开展海上风电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包括低风速、大容量、抗台风、漂浮式风电机组,叶片设计及新材料等技术,对省内企业开展首台(套)示范给予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支持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海上风电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博士工作站等,推动形成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多方参与的科研格局。
  五是以人才引育和蓝色金融为重点,强化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要素支撑。探索建立海上风电产教融合链式人才培育体系,实施新能源领域工匠培育工程,构建涉海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同时,积极融入蓝色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设立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基金,形成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产业发展重要引擎。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广东省人大代表王全景:广东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本成型,需加快补短板掌控技术话语权|南财对话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