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晋级GDP“万亿俱乐部”产业密码

最新信息

常州晋级GDP“万亿俱乐部”产业密码
2024-01-27 03:20:00
在备受瞩目的GDP“万亿俱乐部”晋级赛中,苏南明星城市常州市成为最新的入围者和江苏省第五座“万亿之城”。

  “这是不负众望的一年,我们在承压前行中彰显韧劲,奋力托举万亿之城的‘质’与‘量’,经济发展迎来历史性跨越。”2024年1月16日,江苏省常州市市长盛蕾在常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表示,预计2023年常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 6.8% 左右,“迈上万亿台阶”。
  GDP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江苏省第五座“万亿之城”,常州市何以逆袭?秘诀或在于其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制造业优势。常州市委宣传部方面向《中国经营报》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早在2022年,常州市工业规模总量就首次突破2万亿元、跃居江苏省第三位。
  “窥一斑而知全豹”。新能源作为常州市最具代表性的产业,在过去的2023年产值达7500亿元左右,全市整车产量近68万辆,投资热度全国第一,从“无中生有”到“风生水起”,全国新能源赛道正上演独特的“常州现象”。
  “常州市现在处于最好的‘时’与‘势’。”常州大学中吴智库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当前激烈的区域、城市和产业竞争中,常州市实现经济总量跃升,并顺利晋级GDP“万亿之城”,秘诀就在于其持之以恒地坚守实业,坚持发展制造业。
  “苏南‘小透明’”的逆袭之路
  在区域、产业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一度被戏称为“苏南‘小透明’”的常州市,正凭借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实现强势崛起。
  “常州市成为全国人口最少、地域面积较小、人均水平较高的‘万亿之城’,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走出了一条‘实体支撑、自立自强、内外兼修、融合均衡、勠力同心’的奋进之路。”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日前表示。
  如其所述,在人口、面积这两个城市关键指标中,常州市在诸多“万亿之城”中皆排名靠后。以人口规模为例,截至2022年年末,常州市常住人口为536.62万人,是人口最少的“万亿之城”。可供对比的是,截至2022年年底,常州市两大邻居——苏州市和无锡市常住人口分别达到1291.1万人、749.08万人。
  尽管在多项指标中不占优势,但“小块头”的常州市正迸发出“大能量”。常州市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间,在江苏省苏锡常宁通(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京市、南通市)五座GDP‘万亿之城’中,常州市GDP增长了137%,是“江苏五虎”中增长最快的城市。
  常州市经济总量持续迈上新台阶的秘诀就在于对制造业的坚守。据常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常州市始终坚持“制造立市、产业强市、质量兴市”不动摇。“从近代民族工业,到国际化智造名城,常州制造业历经了百年积淀,依旧久久为功、不断追求突破。”
  常州市工信局方面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常州市工业规模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跃居江苏省第三位,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3.1%,位居江苏省第一。
  不仅如此,常州市仍在持续夯实制造业根基。2024年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常州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增速连续21个月保持苏南第一。此外,常州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5%,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2%以上,在江苏全省保持领先。
  “在城市竞争中,常州市不急功近利,而是持之以恒地坚守实业,坚持发展制造业,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彭伟同时强调,在最近10余年来,常州市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引领”双轮驱动,持续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这是常州市与很多城市相比,做得比较突出的地方。”
  新能源产业成“独门绝技”
  “制造业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最亮特色、最大优势、最强竞争力,新能源产业是我们锻造发展优势的‘制胜之道’和‘独门绝技’。”陈金虎公开表示。
  据统计,2023年,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产值达7500亿元左右,整车产量近68 万辆,占江苏全省产量的70%。胡润研究院此前发布的《2023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显示,常州市新能源投资热度集聚指数为92,排名全国第一。
  对于常州市在全国新能源赛道脱颖而出的原因,上述常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常州市以‘新能源之都’作为城市新名片,依托的是深厚的产业底蕴和把握‘时’‘势’的能力、定力。”
  除了制造业基础雄厚外,当地新能源产业起步早、根基深。从20世纪50年代的变压器、80年代的电线电缆到21世纪初的光伏产业,直到2010年左右动力电池产业加快起步。
  “在这一过程中,常州市涌现出一批如上上电缆、天合光能等有改革拓荒精神的本土行业领军企业,以及理想汽车、中创新航(03931.HK,原”中航锂电“)等众多引入并深耕常州市的优质龙头企业。”上述常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没有本土新能源汽车整机厂、动力电池企业情况下,常州市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新能源产业无中生有、有中做优、优中变强。
  中创新航就是常州市资本招商的典型案例。这家起步于河南省洛阳市、发展壮大于常州市的动力电池企业,曾在2017年、2018年连续出现大额亏损,常州市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抄底”,并推动其由央企三级子公司“变身”为常州地方国资控股企业。2022年10月,完成更名的中创新航成功登陆港交所。
  “动力电池企业对于一座城市产业链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在2023中创新航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举办期间,中创新航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戴颖向包括《中国经营报》在内的媒体记者介绍,中创新航的落地,对常州市新能源产业链的带动作用明显。
  “常州市拥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再加上能够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最终打造出优质的营商环境。”彭伟向记者分析称,新能源产业相关要素不断汇聚常州市,也让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得以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加速建设全国“新能源之都”
  根据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常州市相关规划,到2025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产值规模力争超万亿元。到2035年,产值规模在2025年基础上再翻一番,“打造代表江苏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真正建成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常州市动力电池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常州市委宣传部方面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当地已形成“以溧阳金坛为两大核心、其他区域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拥有生产及配套企业160余家,涵盖电池材料、系统技术研发等31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7%、居全国首位。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常州市动力电池总产量达108.5GWh,全国排名前二,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江苏省的二分之一。2023年1—11月,常州市动力电池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611.8亿元。
  不过,在加速推进全国“新能源之都”建设过程中,相较国内新能源产业发达城市,常州市也在持续补短板。
  据上述常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8月,当地聚焦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谋划弥补产业短板,打造新的增长曲线,构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生态系统。按照规划目标,到2025年,常州全市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将达5000亿元左右。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彭伟建议,常州市需要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育”两大方面补短板,以进一步提升新能源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新能源产业相关领域的国家级科研平台,为产业后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彭伟进一步表示,常州市需要加大新能源产业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尤其是对新能源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型人才的“引育”,一定要高度重视。“常州市需要不断提升对新能源产业领域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常州市在新能源、动力电池等产业前瞻布局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原因有哪些?彭伟向记者分析称,这与常州市制造业实力雄厚、政府部门具有较强学习意识等因素密不可分。
  “常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善于学习新兴产业的相关知识,愿意为新兴产业的企业家服务,愿意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店小二’。”彭伟向记者强调,“新时代的常州精神是‘勇争第一,耻为二手’。”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常州晋级GDP“万亿俱乐部”产业密码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