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支教”不能失去了公益初心| 新京报快评

最新信息

“旅游支教”不能失去了公益初心| 新京报快评
2024-02-01 17:34:00
对于打着“支教”、“公益”旗号的旅游活动,监管部门尤其要加强监管。
  据央广网报道,近来,随着旅游市场需求走高,催生出不少以旅游为基础的附加活动,比如以支教为由头的旅游团、国际义工等项目备受追捧。不少机构放出的宣传文案提到,参与支教活动后会获得资质证书,甚至可以给想要留学的孩子带来帮助。一件“边旅游边做公益”的好事,却因过度商业化而逐渐变了味道,有机构更是以盈利为目的将其做成一门生意。
  “旅游支教”的出发点和“研学旅行”一样,是给旅行附加其他功能,以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但是,将商业性的旅游活动与公益性的支教嫁接,需要避免“只游不支教”的假支教与伪公益。如果组织“旅游支教”的机构只是把“支教”作为卖点做生意,而参与“旅游支教”的学生,也把支教、公益当作走过场,搞形式主义,无论对旅游业还是对公益事业而言,都是伤害。
  本来,“旅游支教”对一些学生和家长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一方面,可以到自己向往的一些景色优美的地区旅游,另一方面,可以边旅游边做公益,获得支教、做公益的经历。但是,“旅游支教”存在的异化现象,打破了这种美好想象。
  不少所谓的“旅游支教”,基本上全是旅游,支教、做公益只是点缀,往往是在旅游过程中,安排到沿途的学校、教学点进行参观,和学生交流。
  这样的支教、做公益,就是走过场,属于拍照、打卡式支教,而且,当地的学校对这类参观式支教也不怎么欢迎。有的学校不好意思拒绝,只好安排已经放假的学生回校配合这种支教,但很难指望这类支教对当地学校以及学生的发展会有什么实际帮助。
  商业机构组织这类“旅游支教”,就是把支教作为卖点,收更高的旅游费。部分学生、家长只想获得支教、做公益的简历经历,而不是真正沉下去做事情。这导致“旅游支教”颇有市场。
  显然,“旅游支教”并不是在真正做公益。一些学生以此获得的支教经历,也很难具有背景提升的作用。
  此前,我国学生参加的支教、公益活动,大多由学校或校外公益机构组织,参与的学生基本不用自己出钱,而是成为支教志愿者。商业机构组织的“旅游支教”活动,其实把支教变为了表演,这和支教的公益属性是背离的。
  因此,对于打着“支教”、“公益”旗号的旅游活动,监管部门尤其要加强监管,防止其过度逐利发生变异,更要防止其进行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
  就其运作规则而言,不妨明确由参与活动的学生自己承担旅行活动的费用,而活动组织方负责安排好旅游活动与支教活动。尤其是支教活动,要有系统的活动安排,让学生有深入体验的过程,做到真支教、真公益。
  另外,虽然是商业项目,也需要坚持其公益性,不能让“旅游支教”沦为花钱买支教、公益经历,有关机构、地方部门和学校可对这类走马观花的支教、公益活动亮出明确拒绝的态度,不给其开具证明。
  而参与“旅游支教”活动的学生和家长,也要有正确对待支教、公益的态度,不能搞虚假的“背景提升”,也不要参与名不副实的“旅游支教”。
(文章来源:新京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旅游支教”不能失去了公益初心| 新京报快评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