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降准落地后 货币政策首度释放新信号!

最新信息

重磅!降准落地后 货币政策首度释放新信号!
2024-02-08 20:02:00
降准落地后,货币政策首度释放新信号!
  央行2月8日发布202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就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提出,央行将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2024年伊始,货币政策前瞻布局、充分发力,以降准+结构性“降息”等实质性举措,稳定市场、稳住预期,护航一季度经济开好局、起好步。记者从主要银行处获悉,1月信贷需求旺盛,各地大项目开工意愿较强,金融支持力度持续稳固。分析人士称,这意味着货币政策将继续有力支持实现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谈下一步政策: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
  关于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报告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分析人士表示,可以从三个角度合理把握“保持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一是“相匹配”不意味着“完全相等”。社会融资规模和M2增速取决于宏观形势和调控需要,在经济动能趋弱时比名义经济增速适当高一些,在经济过热时差距收窄乃至低一些,这是逆周期调节的需要。
  二是“相匹配”要拉长时间、跨越周期看。匹配是中长期概念,不是每个季度甚至每个月都要匹配。近两年金融数据持续领先于经济数据,未来随着宏观经济恢复向好,经济与金融增速间的缺口有望逐步弥合。
  三是要更多从贷款累积增量评判金融支持力度。个别月份的增量易受基数、季节规律、考核监管等多重因素扰动,累积增量能更客观全面反映一段时期的支持力度大小。
  “主要金融总量指标关注的侧重点出现变化。报告强调要保持融资和货币总量合理增长,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这些都说明要从更广视角去看待金融对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满足程度。”上述人士指出。
  报告首次提出“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融资支持并不仅局限于信贷。分析人士称,较之于间接融资,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实际上更有效率,两者也都体现了金融体系对实体部门的支持,考察金融支持需要合并看待。而且,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导向下,当前财政、产业等宏观政策效果会体现到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权等融资中,直接融资发展也与科技创新、新动能等更为适配,对货币信贷需求产生良性替代,合并考察也有利于避免对货币金融条件的误读。
  事实上,报告也提出要求,货币政策要加强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保障政府债券顺利发行。按照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继续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和金融债券市场发展。报告还明确,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有效支持促消费、稳投资、扩内需,保持物价在合理水平。
  汇率方面,报告明确,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综合施策、稳定预期,防范汇率超调风险,防止形成单边一致性预期并自我强化,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谈宏观经济:经济有望进一步回升向好
  物价有望温和回升
  “展望2024年,我国经济有望进一步回升向好。”报告判断,一是投资继续加力,二是消费稳步改善,三是外贸韧性较强。
  报告指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也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从国际看,发达经济体本轮加息周期或已结束,但高利率的滞后影响还将持续显现。2024年还是全球选举大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可能增大。
  从国内看,经济大循环也存在堵点。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民间投资增速仍处低位,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的矛盾较为突出。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位于收缩区间,社会预期依然偏弱。
  “对此,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增强信心和底气。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报告称。
  报告判断,物价有望温和回升。通胀根本上取决于实体经济供需的平衡情况,目前物价水平较低背后反映的是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总供求恢复不同步。未来随着基数效应逐步减弱,商品和服务需求的持续恢复,预计物价总体呈温和回升态势。中长期看,我国处于经济恢复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供需条件有望持续改善,货币条件合理适度,居民预期稳定,不存在长期通缩或通胀的基础。
  谈信贷新特点: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推进
  要求信贷高质量投放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
  对此,报告分析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推进,要求信贷高质量投放。一方面,新动能贷款持续较快增长,占比稳步提升;另一方面,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传统动能贷款增势趋缓,占比逐渐下降。
  “房地产市场从过去的总量供不应求转向供求总体平衡,商品房销售中枢放缓,相应房地产贷款需求也会下降。地方债务化解稳步推进,低效的政府投资项目减少,融资平台贷款会减少。”分析人士称,普惠小微贷款、“三农”等的信贷投放依然较多,金融需要支持的领域力度未减。
  分析人士表示,以前项目缺贷款,现在银行缺项目。很多银行面临“资产荒”,信贷有效需求不足。近年来,先进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动能贷款快速增长,较好填补了部分传统动能贷款走弱留下的空间,优化了信贷结构,提升了服务质效。
  存量和增量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报告指出,要更多注重盘活低效存量金融资源。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230万亿元,是每年增量的10倍。盘活低效存量、不良贷款核销、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持续提升直接融资占比等,这些因素也会对今后信贷和融资增长带来积极影响。
  报告提出,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合理评价金融支持的力度,要解决好“看什么”的问题。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评判经济发展不只是看经济增速,评判金融支持也不能“唯信贷增量”。
  那么,评判金融支持应该看什么?报告认为,要多看利率下降的成效,社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说明了实体经济信贷需求被合理满足;要多看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更好反映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满足程度;要多看涵盖直接融资的社会融资规模,或者拉长时间观察累计增量、余额增速等,更全面看待货币金融条件。
  下一步,稳健的货币政策将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带动整体利率水平下行,保持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同时,着力提升贷款使用效率,通过部分贷款到期回收后转投更高效率的经营主体、优化新增贷款投向、推动必要的市场化出清,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支撑。
  谈利率:将加强对LPR报价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估
  报告详细介绍了利率自律机制成立十年来的实践情况。
  一方面,利率自律机制充分体现市场化特征。利率自律机制由定价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牵头,通过行业自律和协调,持续提高银行体系整体的定价能力,在市场化环境下促进形成合理的利率水平。
  另一方面,利率自律机制畅通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通过全国—省级协调联动,层层传导、形成合力,对超过400万亿元的存贷款利率定价进行自律管理,助力央行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利率自律机制成员已占到商业银行总数的一半左右。
  报告透露,下一步,央行将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完善利率自律管理方式,为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做出新贡献。
  一是加强对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的监督管理和考核评估,提高报价质量,为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供有力支持。引导成员单位根据市场利率变化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
  二是督促银行持续健全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坚持风险定价原则,切实理顺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大银行和中小银行之间的利率关系。
  三是建立健全自律约谈和通报机制,提升利率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完善利率自律机制组织架构,促进高效履职。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重磅!降准落地后 货币政策首度释放新信号!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