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广东“新春第一会”释放了这些信号

最新信息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广东“新春第一会”释放了这些信号
2024-02-19 21:18:00
人勤春来早,实时人口约1.5亿的广东,早春格外热闹。
  2月18日,龙年首个工作日,连续第二年的广东“新春第一会”——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各界代表聚焦产业科技话创新、谋未来,旨在不断筑牢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根基,释放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图片2月18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图片来源:南方日报记者石磊张梓望董天建摄
  站在GDP 13万亿元、经济总量连续35年全国居首的“高地”,广东如何“向上突围”?此次大会释放多个信号,也为广东擘画清晰路径: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将是广东未来的明确方向。
  “广东具备了坚实的产业科技创新基础和创新优势,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全省上下形成强烈共识:高质量发展是广东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创新驱动发展。”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会上表示。
  紧抓“新质生产力”之机,广东提出“今年要继续发力,拿出更好的成绩单”。这是这座经济大省的坚定目标,更是坚定承诺。
  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2024年“九大任务”之首,并明确要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肩负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黄坤明在本次大会讲话中指出。这在于,广东要做创新驱动排头兵,要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使命在肩,广东积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成果喜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等全面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
  “我们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推动科技和产业互促双强取得显著成效。”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龚国平在发言中指出,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7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全球第二,高新技术企业、入库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双双超过7万家,企业创新活跃成为广东经济的特色长板。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纷纷涌现,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新能源汽车迸发出强大国际竞争力。
图片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发言。图片来源:南方日报记者石磊张梓望董天建摄
  以华为为代表,2023年勇夺全球高端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前三,今年前两周也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重返销量第一,的确让“广东产”新手机“一机难求”。在去年,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个是“广东造”。扎根深圳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在当天会上分享喜悦称,“比亚迪去年销售新能源汽车突破30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60%,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奇迹。”透过这些案例,龚国平肯定地说,“事实证明,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是大有可为、前途广阔的。”
  黄坤明表示,广东要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奋力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现代化的新广东。
  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
  大国博弈,势必要看产业与科技博弈。纵观全球工业革命史,每一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始于点上突破、局部爆发,离不开创新策源地。
  广东乃名副其实的工业强省,工业为支撑全省经济增量稳居全国之首作出重要贡献。2023年,广东规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 18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 4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29.4%、55.7%。
  黄坤明指出,新的“科学的春天”已扑面而来。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广东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努力成为主要的创新策源地,赢得战略必争领域的胜利。
  “工业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富、创新应用最集中、创新溢出效应最强的领域。”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在发言中指出,广东依托“链主”、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建成5家国家级和40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600多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超4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为产业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涂高坤发言。图片来源:南方日报记者石磊张梓望董天建摄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涂高坤提到,占全省GDP比重超四成的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86余万家制造业企业以及强大的综合制造优势,是广东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源泉。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包括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前沿新材料等在内的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23年营收将近3万亿元,增加值增长9.2%,增速接近同期GDP的两倍,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回想五年前我刚回广州创办粤芯,广东本土集成电路制造产业才刚起步”,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卫在会上有感而发,如今广东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已进入快车道,粤芯也从消费级芯片延伸发展至工业级和车规级芯片,拥有广州第一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和目前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产能最大的12英寸芯片生产平台,公司产能供不应求,并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点研发计划。
  涂高坤重点提到,去年以来,省工信厅、发改委、科技厅等部门陆续修订印发了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这次大会印发5个未来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接下来,省工信厅重点做好创新强核、产业筑基、企业培优、数智赋能四项工作,推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成规模、上层次,迅速释放新动能。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也表示,广东要抓实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创新布局,围绕提升战略性产业创新能力,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等四大产业创新高地,加快推进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布局建设,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支持更多的创新主体建设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他透露,今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08个、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其中产业项目数量过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4大类产业汇集项目370余个、年度投资额约1500亿元。
图片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艾学峰发言。图片来源:南方日报记者石磊张梓望董天建摄
  快马加鞭“以新提质”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新质生产力自然也欣欣向荣。近年来,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势头良好:向空天探索,“鲲龙”AG600研制成功,大疆无人机畅销全球,量子通信、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如火如荼;向深海挺进,冷泉生态系统、大洋钻探船、深海科考中心加快建设,深海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向微观进军,散裂中子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发展提供了新工具,微生物研究找到了新的热量来源、蛋白来源;向虚拟空间拓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竞相发展,数字经济方兴未艾。
  对此,黄坤明强调,广东还要快马加鞭,关键是“以新提质”,用科技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
  这意味着,科技必须进一步拥抱产业,推动广东加快打造“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但如何更好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总裁、广东省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李奎认为,路径在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真正生产力,应当从过去注重“供给导向”转向注重企业和产业“需求导向”去开展研发和促进转化;从以“成果”为核心转向以“人才”为核心;从原来的“供需对接”转向“能力对接”,帮助企业找到最有可能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研专家。
  除了发挥应用场景多、产业配套强、成果转化快的优势,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龚国平称,广东要聚焦产品研发“根技术”增加源头技术供给。同时,壮大产业发展动力引擎,在芯片、软件、显示装备、新型储能、海洋科技等领域实施一批旗舰项目,在人工智能、脑科学、量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沿颠覆性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和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全球吸引集聚高端人才,为产业发展搭台赋能。
  作为布局在广东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于2022年8月正式“入轨”运行,以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使命,产学研协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早期、原创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闯入大市场。
  在大会创新驱动发展分论坛上,该中心主任王德保介绍,中心以龙头企业、重点项目为牵引组建技术攻坚主体,致力于实现产业“卡脖子”技术和“长板”技术突破,首期已启动4个直属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已构建成果转化支撑体系。
  按照“1+9+N”创新体系布局,中心以“1”核心总部建设为引领,首期已设立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等4个分中心。王德保表示,下一步将联合各地市,遴选培育新一批分中心。同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品、产业和产业链上,打造集“有组织科研+有组织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大湾区科技创新枢纽。
  地利人和让“岭南处处是春天”
  “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广东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也必将是一场艰苦的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黄坤明对此提出四个“要”,即要视人才为珍宝、要与企业同奋斗、要用市场育动能、要向改革要活力。
  曾经流行的那句“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依旧不过时。大会透露,广东常住人口1.27亿、每天实时在粤人口约1.5亿,活跃的人气带来蓬勃的朝气、兴旺的财气。全省有超过1800万户经营主体、超过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国企、民企、外企密集扎根。
  地利人和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信心之源。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决定性因素。
  “在粤港澳大湾区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不是旁观者,而是一名建设者。过去一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业的快乐,体会到了梦想成真的成就感。”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在大会发言中畅谈到,仅一年多,曾经的梦想便在深圳落地生根、迅速开花结果,“那就是将我过去20多年科研路上一直享受到的幸运复制延伸,让更多的年轻人也能持续地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里、能够依靠内在的驱动力而不是外界的各种诱惑、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去发掘、施展自己的潜力,从而做出更多真正原创性的发现。”
图片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发言。图片来源:南方日报记者石磊张梓望董天建摄
  目前,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围绕神经与精神类疾病、传染病、自免疫疾病、生殖发育与老龄化、神经生物学、系统与计算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已经吸引近70位优秀人才独立领导实验室。在教育部支持下,他们正打造全新SMART program,坚持“高起点、国际化、重交叉、破边界”,整合优质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探索教育国际交流和博士生培养的新机制。
  主动向人才出击,就是主动向创新、向发展出击。黄坤明特别强调,广东产业科技创新所需人才数量庞大,要坚持高标准精准引进和高质量自主培养两手抓,优化实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推进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让广东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
  “我们将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构筑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底座,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朱孔军表示,要深入实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长基计划”,加快培养各类战略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今年力争新增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10个左右、转化创新成果2000项以上。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培育2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79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正式设立,吸引集聚更多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
图片省教育厅厅长朱孔军发言。图片来源:南方日报记者石磊张梓望董天建摄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始院长、研究员樊建平建议,要重点建设好、发展好新型研究型大学,让其依托一流科研机构实现弯道超车、快速成为一流大学,让源源不断的兼具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梦想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在广东,经营主体总量、企业数量、外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主体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粤企往往敢于创新、百折不挠,是广东推进产业科技创新的厚实家底和强大底气。
  大会强调,广东要全力支持企业做创新的主角,推动创新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政产学研协同发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锻造“撒手锏”技术,研发更多“根技术”,让企业把腰杆子挺起来。这让陈卫带领粤芯发展的信心倍增,“粤芯将迎难而上,坚韧成长,积极做好产能布局、技术研发和生产运营,全力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产品线最丰富、体制机制最具创新活力的芯片制造企业’!”
  广东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凝练科研问题,依托市场优势吸聚创新资源,运用市场机制兑现创新价值,让市场力量激发出更加澎湃的创新动能。同时,下好改革“先手棋”,抓紧推进地方科技管理机构改革,带动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和具体处发展,切实打通制约产业科技创新的卡点堵点。
  岭南处处是春天,一年四季好干活,“到广东来”已成为圆梦的流行语。“现在经常开玩笑说,我与深圳的honeymoon已经变成了honey year,正在向honey life发展。”颜宁打趣着,借大会再次向海内外朋友发出邀请:“Join us, be SMARTer.”而这,也是广东发出的诚挚邀请。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广东“新春第一会”释放了这些信号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