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工程是我与丈夫的红娘” 工程开工60周年 建设者忆往昔深感荣光

最新信息

“东深供水工程是我与丈夫的红娘” 工程开工60周年 建设者忆往昔深感荣光
2024-02-25 03:55:00
“当年参加东深供水工程建设时,我还是一个20多岁的姑娘,今年我都89岁了。”春节期间,来到位于东莞塘厦的金湖泵站,看着不远处碧波荡漾、白鹭翻飞,陈娟老人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60年前,为解决香港的“水荒”,数万名来自广东各地的建设者在物资和技术都比较匮乏的条件下,以“敢让江河倒流、高山低头”的气魄,在一年时间里日夜奋战,建成了全长83公里、通过8级抽水将东江水提升46米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以下简称“东深供水工程”),让香港同胞喝上干净水、放心水。2021年,中宣部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由此,人们才得以知晓这一伟大工程及其背后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今年2月恰逢东深供水工程开工建设60周年,陈娟老人正是该工程的建设者之一。“这项工程见证了香港和广东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更见证了香港与祖国母亲的血肉相连。”她说。
  克服设备不足手挖肩扛、挑沙赶路不在话下
  陈娟小时候曾和外婆去过香港,当她们坐船到香港时,看到有香港的船只去往深圳取水,那时外婆告诉她,香港比较缺水,市民每天能喝上干净的淡水不容易,这件事让她印象深刻。
  东深供水工程是国家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问题而兴建的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从1964年2月开始,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开始了“开荒”之路。当时,陈娟一听说要修建饮水工程解决香港的“水荒”,她主动响应,收拾了脸盆、几件衣服和一床被子就坐上车出发了。“当时我是我单位的团干部,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帮助香港同胞喝上干净的水。”
  当陈娟到达位于东莞塘厦的东深供水工程工地时,现场还是一片乱草堆,大家开工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披荆斩棘”。当时,有一种长满尖刺的藤蔓让人十分头疼,陈娟拿着镰刀,将那些差不多有一人高的荆棘一根一根砍断。尽管穿着长袖、长裤,但她的手臂和腿还是被这些长满刺的藤蔓划出了血口子。
  陈娟老人告诉记者,起初工地现场的施工条件比较简陋。缺乏机械设备,工人们就手挖肩扛,连土石方、混凝土搅拌、浇筑等工序都靠人力完成。并且当时工程建设所需的河沙都无法充分保障,他们常面临“无沙可用”的境地,但工程工期紧,不能因为没有沙子可用就停下来。陈娟主动和20多名机关干部会同20多位村民组成了挑沙队,在东莞一处有河沙的地方,他们先将河沙清运到岸边,然后采取肩挑背扛的方式,将这些沙挑到施工现场。
  陈娟身材瘦弱,为了起带头作用,彼时体重只有80多斤重的她,一开始从60斤开始挑起,经过几天锻炼,逐渐也能挑起80斤重的担子。为节省时间,1公里远的弯曲小路她从不歇脚,累的时候就将扁担从一边肩膀换到另一边继续扛。一天下来肩膀常常磨得都是水泡,她就在伤口处涂上药膏,然后用布条缠住,第二天接着挑,随着汗渍流到伤口上,伤口也开始溃烂。“当时顾不了那么多。”
  很快,当得知工人们在建设东深供水工程后,一封封饱含感激之情的信件不断从香港寄来。陈娟将信里的内容念给工友们听,大家都获得了莫大的鼓舞。
  遇到危险也不退缩工友们都有“不要命”的干劲
  陈娟说,工地现场不分男女,重活累活都会干,虽然每天休息后疲惫到头一挨着枕头就睡着了,但大家心里都是甜的。“因为当时大家都有一种战天斗地的豪情,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让香港同胞早日喝上干净水。”
  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当时该工程从广州、东莞、惠州等地共计动员上万名建设者投入施工,高峰时期投入人力2万多人,也被称为“万人大会战”。在陈娟老人看来,东深供水工程之所以能建成,靠的就是一股“不要命”的干劲。在建设过程中,工友们吃稀饭和地瓜干,一干就是一天,流汗、流血是常事,哪怕是遇到生命危险,大家也不曾退缩。
  陈娟记得,1964年秋,一场台风让施工现场暴雨如注,为了确保下午刚浇筑的一条管廊不被洪水冲毁,她和工友们冒着狂风暴雨跳进一处基坑,将积水不断往外排。但当时因为积水太深,她踩到了基坑中几处锋利的石块,腿和脚都被划伤了,其中腿上更是被划开一道约10厘米长的口子,顿时血流如注。工友们见她脸色苍白,赶紧把她从水里捞起来送去卫生所,伤口一共缝了20多针。“医生说,再晚些送来这条腿可能就废了。但我当时真的不觉得疼,只要能让香港同胞喝上放心水,我挂点彩也没事。”
  然而,那之后没过多久又有一场台风来袭。在这场台风中,陈娟险些被吹到沟渠里。“当时如果被吹到深沟里,那可就真没命了。”陈娟感慨地说,在工程建设中也有工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2023年6月下旬,五集纪录片《水润香江》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开播。陈娟每天都守在电视前观看这部纪录片。“这就是当年我们的生活。我们去修这个工程的时候真的是不要命。”看到纪录片中工人肩挑背扛,甚至有工人牺牲在施工现场,陈娟一下子想起了当年自己经历过的一幕幕场景,不禁大哭起来。“清甜的东江水能输送到香港,是一代代建设者舍生忘死换来的。”
  工程建设需木料村民捐出建新房横梁支持
  在陈娟记忆中,工友们当时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为了赶工期,她和工友甚至直接搭起一个油毡房睡在工地现场。
  让陈娟难忘的不仅是工友们“战天斗地”的豪情,还有广东人民朴实无私的付出。建设输水管需要像建设高楼一样一层一层通过脚手架来保证安全,但当时连钢管脚手架都没有,所有建设项目都是由工人师傅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用木头搭建成的。建设过程中,哪里有了图纸,就先建设哪里。“在那个年代,钢铁是很宝贵的,我们只好自己动手想办法。”陈娟说,每天早上天不亮,工人们就带着干粮进山找碗口粗的大树,砍来做木料,但还是不够,后来只好向附近的百姓求助。
  说起建设东深供水工程过程中的感人故事,陈娟的说,当时很多老百姓听说工地建设需要木料,都勒紧裤腰带咬牙支持他们。有一天中午,陈娟正在午休,突然听见附近十多位村民喊着整齐的号子,将两根粗大的木料抬到了工地现场。仔细打听之后才知道,这几根木料原本是准备用作当地生产队建设仓库,但村民们听说东深供水工程建设需要木料,就把村里的十多根木头捐了出来。
  “当时在农村,村民们住的房子基本上都是土坯房,甚至有村民把打算给儿子结婚建新房做横梁用的木料也捐了出来。”陈娟说,看到村民们为了支持工程建设不遗余力,很多工友都感动得落泪。“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充分印证了香港同胞和广东人民是血浓于水、同声同气的一家人。”
  1965年2月25日,仅用时一年,东深供水首期工程如期全线完工,每年可向香港供水约6820万立方米。工程完工当天,很多香港同胞都给工友们送来“吃水不忘挖井人”之类的感谢标语,大家拥抱在一起,场面非常感人。
  工程是她与丈夫的“红娘” “能参与建设是一生的荣光”
  对陈娟来说,东深供水工程还是她与丈夫的“红娘”。她与丈夫刘顺才在这里相识、相恋,就连婚礼也是在工地现场举行的。
  原来,当时陈娟是东莞烟花爆竹厂的一名团干部,而刘顺才则是从广东省物资局抽调过去的一名干部,他们被分配到东深供水工程的不同标段,但两人工作的办公室在一起,为了协商工程进度,经常要在一起开会。
  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每天在工地上干重体力活,伙食也不过是白米饭配地瓜干或南瓜干。身材高大的刘顺才饭量也比较大,经常到了后半夜肚子就饿得咕咕叫。心细的陈娟注意到这点,随后每天吃饭时将自己那一份地瓜干杂粮节省下来给刘顺才吃。这让刘顺才十分感激。
  真正让陈娟对他产生好感是在几次工程施工中,刘顺才作为青年干部,不怕苦不怕累、甘于牺牲奉献,一天下来经常是一身泥一身灰。这让陈娟对他刮目相看,两人的爱情也在这里开花结果。
  1964年12月,在施工现场一处工棚内,在工友们的见证下,陈娟和刘顺才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仪式。“东深供水工程可以说是我们的红娘。”
  随后,东深供水工程分别于1974年、1987年、1990年进行了三次扩建。2000年8月28日,东深供水工程四期改造开工兴建,并于2003年6月28日完工。如今,流淌了60年的东江水累计为香港供水260多亿立方米,保障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
  在陈娟看来,东深供水工程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和如今高耸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桥一样,它也是见证香港与祖国血肉相连的伟大工程。而能够参与这项伟大工程的建设,是她一生的荣光。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东深供水工程是我与丈夫的红娘” 工程开工60周年 建设者忆往昔深感荣光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