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瑞典丹麦本月相继结束调查 “北溪”疑云何时消散?

最新信息

深度 | 瑞典丹麦本月相继结束调查 “北溪”疑云何时消散?
2024-02-29 20:30:00
2年前的9月,当“北溪”天然气管道中的甲烷气体泄漏,在波罗的海形成直径约1公里的冒泡区域,全球曾为之震惊,也使瑞典、丹麦、德国启动了对这起“极不寻常事件”的调查。
  如今,冒泡区域早已不见,但事件的疑团远未消散。就在本月,瑞典、丹麦两国相继退出调查,只剩德国唱“独角戏”。德国检方发言人27日表示:“调查仍在继续。”
  分析认为,欧洲两国终止调查的深层原因在于:无论结果指向何人所为,都会出现尴尬状况。在乌克兰战况不利、欧洲“恐俄”情绪加重的背景下,真相对欧洲来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为自己的对外政策寻求更有利的环境。
  结论干货寥寥
  “北溪”天然气管道是俄欧(主要是俄德)能源合作旗舰项目,俄罗斯持股占多数。
  “北溪-1”于2012年开通,从俄罗斯经波罗的海直通德国,向欧洲输气。“北溪-2”与“北溪-1”大致平行,2021年完工后,因美国方面阻挠而迟迟无法投入运营。
  2022年9月,“北溪”管道发生爆炸,4条管线中的3条发生泄漏,共有4处泄漏点,位于瑞典和丹麦附近海域。
  多条管线同时受损,又是漏气又是爆炸,怎么想都非常蹊跷。更不用说,事件发生在俄乌冲突升级之际。
  事件究竟因何而起?谁是幕后黑手?一系列问题犹如从管道中泄漏的甲烷气体汩汩喷涌。事发后,丹麦、瑞典和德国分别启动调查。
  然而时间已过去近一年半,调查进展基本处于“龟速”。三个国家“吐出”的调查结论也干货寥寥。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崔洪建表示,目前,关于“北溪”爆炸案的事实部分尚且比较清楚,即事件发生的地点、实际的破坏情况。但对于相关方用何种方式去造成破坏,调查方语焉不详。对于舆论流传的很多说法,调查方也讳莫如深。
  现在,瑞典和丹麦干脆撂挑子,不再追查下去,使真相浮出水面的希望变得更加渺茫。
  瑞典于2月初宣布结束调查,理由是自己“无管辖权”,并将可用作证据的材料移交德国。丹麦于2月26日结束调查,结论是爆炸系“蓄意破坏”,但“证据不足以在丹麦提起刑事诉讼”。
  至此,昔日的“追查三剑客”,只剩德国还在“坚守岗位”。
  虽然官方披露的调查细节非常少,但外界对幕后黑手大致有几种猜测。
  西方认为,是俄罗斯通过破坏管道威胁欧洲。但不少分析人士指出,俄方如果要切断天然气供应,只需关闭阀门,无需炸毁自己投钱建设的管道。西方的说法不合情理,逐渐失去市场。
  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西摩·赫什去年2月爆料,是美国联合挪威对“北溪”管道实施爆破,以确保欧洲在俄乌冲突中跟着北约走。鉴于美国既有能力又有动机实施破坏,这一说法获得不少舆论认同。
  不久后,又传出第三种说法,称爆炸事件可能由一个乌克兰团体制造,且乌政府不一定知晓。破坏分子可能将波兰作为行动基地之一。
  不过,俄、美、乌三国均否认破坏“北溪”管道。
  为何草草收场?
  崔洪建认为,欧洲两国草草结束调查,可以从调查目的、深层原因、“退出”时机三个角度来看。
  崔洪建说,欧洲国家从介入调查到突然退出,给人的感觉是,其主要目的不在于调查,而是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免被俄罗斯“借题发挥”。
  按照惯例,西方调查都会强调所谓透明度、公正性,并确保当事方的参与。这次调查显然违背上述原则。
  一方面,瑞典等国“守口如瓶”,拒绝向俄罗斯披露调查情况。另一方面,它们没让俄罗斯参与调查。俄罗斯有关开展国际调查的要求,也因西方反对而未获安理会通过。
  “再者,瑞典、丹麦结束调查的理由也十分牵强。”崔洪建说,“瑞典当时第一时间介入调查,为的就是强调管辖权,毕竟事件发生在瑞典附近海域。而今却以‘无管辖权’放弃调查,逻辑上前后矛盾。”
  “丹麦的理由,听上去似乎更像样些,即停止调查可能出于没有支撑立案的依据。但这种事为什么拖那么久才提出?”崔洪建说。
  在崔洪建看来,瑞典、丹麦退出调查,深层原因可能在于:它们对彻查案件心存顾忌,因为无论结果指向何人所为,都会出现尴尬状况。
  如果咬定俄罗斯是幕后黑手,国际社会未必信服。况且真是俄罗斯所为的话,意味着欧洲国家必须对“境内基建设施遇袭”做出反应,甚至援引《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对俄动武。北约当前并不愿这么做。
  如果查到是美国所为,那也不太好收场——美国将难以向德国和欧洲交代,即便欧洲国家的政府能咽下这口气,民众不一定买账。
  如果调查指向乌克兰所为,那么可能动摇欧洲对乌克兰的政策。欧洲一些国家内部已有声音质疑对乌立场和政策,尤其民间存在一定的反对意见。
  上述背景下,瑞典和丹麦瞅准时机,甩开调查这个“烫手山芋”。
  崔洪建说,去年2月美国记者赫什披露“北溪”管道爆炸细节后,曾激发外界对真相的追寻。但如今的大环境不同——乌克兰在战场上处于不利局面,欧洲弥漫着紧张气氛。
  欧洲还开始构建一种叙事:“乌克兰输后,下一个轮到欧洲”。随着欧洲的关注点从俄乌冲突转向俄欧之间的问题,“北溪”爆炸案被刻意冲淡。
  “真相对欧洲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为自己的对外政策寻求更有利的环境。”崔洪建说。
  俄难以借题发挥
  瑞典和丹麦结束对“北溪”爆炸案的调查引发俄罗斯不满。
  俄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质问:既然承认爆炸系蓄意破坏,为何又不追查,岂不荒谬?他还表示,俄方将继续追踪调查,并关注德国方面的决定。
  崔洪建认为,德国宣布要继续调查,更多是一种政治姿态。德国是“北溪”管线的主要投资方,“北溪-2”一旦开通对德国的好处也是最大的,因此瑞典、丹麦停止调查后,德国不能马上跟进,它担心国内民意反弹。
  此外,德国国内面临的政治形势也比瑞典、丹麦更复杂。德国总理朔尔茨可能担心因停止调查而被反对党抓住把柄。
  但崔洪建预计,德国的调查最后同样会无果而终。“德国的很多调查,往往都不了了之,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时期德国对‘监听门’的调查,等等。”
  谈及瑞典、丹麦结束调查的影响,崔洪建认为,首先,这对俄罗斯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一段时间以来,尤其是美国记者赫什将矛头指向美国后,俄罗斯通过“北溪”爆炸案对西方施加舆论和道德压力,而现在这一做法被“釜底抽薪”。
  其次,欧洲国家终止调查,也表明西方准备好一种叙事:无论俄乌冲突期间发生什么事,“北溪”爆炸案也好,伊尔-76被击落事件也罢,俄罗斯都会被归罪为“始作俑者”。
  “换言之,这是一个立场决定真相的时候,而不是反过来。”崔洪建说。
  还有分析指出,瑞典和丹麦结束“北溪”爆炸案调查,瑞典和芬兰加入北约,一定程度上均可视为欧洲国家进一步向美国靠拢的表现。这不仅可能导致爆炸案的真相被埋没,还会加剧欧洲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深度 | 瑞典丹麦本月相继结束调查 “北溪”疑云何时消散?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