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贩反击”确认正当防卫,司法合力塑造社会共识

最新信息

“摊贩反击”确认正当防卫,司法合力塑造社会共识
2024-02-29 22:12:00
日前,重庆市九龙坡区法院审结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认定该案中的反击行为构成正当防卫,不承担民事责任,驳回了原告王某的诉求,重庆市五中法院二审维持原判。
  简单梳理可知,该正当防卫案件中,水果摊主持刀划伤酒后滋事者,最终被检察机关认定正当防卫而不起诉,但被防卫一方在伤愈后提起民事诉讼,于是便有了后续的司法确认。
  一桩难得由法检先后双重认定正当防卫的案件,得以呈现在公众面前。可以说,该案就是热播电影《第二十条》现实版。
  刑诉法明确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全面收集证据原则就决定了,包括侦查机关和公诉机关在内的前期办案人员,对可以认定被告人属于正当防卫的相关证据,也应当客观、全面地收集。一般情况下,在常规司法流程中,经由检察机关认定正当防卫并决定不起诉的案件,相当于案件得到盖棺论定。但与此同时,法律依然尊重和保障对此提出异议的程序权利,哪怕是以其他诉讼类型的方式提出。
  因热播电影《第二十条》而引发公众广泛讨论的正当防卫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可能有更多呈现形式,包括检察机关最终对个案认定正当防卫的过程,也可能有各异的触发情形。比如检察机关在审查案件证据时发现,或者在过程中意识到正当防卫的存在;比如辩护律师以正当防卫为内容向有关部门提供的法律建议以及相关证据;又或者宏观司法环境、态度发生变化等等。
  本案中,检察机关曾指控水果摊贩犯故意伤害罪提起公诉,后又申请撤回起诉,并作出不起诉决定。短短一行字的概述,可以想象,后续被认定正当防卫一方期间遭受了怎样的煎熬。而本案案发之前,著名的“昆山反杀案”已于2018年底列入最高检指导案例、2019年3月写入最高检年度工作报告,在此背景下,办案机关对于正当防卫条款的认识和实践可能客观上得到具体指引。
  一度被称作“沉睡条款”的《刑法》第二十条,司法实践中长时间鲜少适用。包括昆山反杀案在内的多个正当防卫案例确实起到了激活正当防卫条款的作用,但并不能说,有正当防卫案例被司法认定,就意味着相关条款的适用瞬时回到司法常态。基层办案机关、执法人员对于正当防卫案件的认知、判断以及证据全面收集的意识,可能还需要提升。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哪怕有典型案例的指引,也需要办案机关根据不同案件的具体事实、证据的情况做出专业判断。同样道理,对于正当防卫条款的社会共识,也需要在具体司法实践中固定和夯实。在对本案进行法理阐释时,承办法官认为,法院在办理类似案件时,要走出“唯结果论”“过于强调手段对等”等惯性误区,坚决对“谁受伤谁有理”说“不”。走出这样的误区非常重要,不仅是对司法机关,对普通社会成员同样如此。要形成相应的共识,就需要统一而坚定的司法态度在不同的司法流程中反复明确、彼此呼应。
  靠一部电影完全改变公众认知,这样的愿望很美好,但也不太现实。法治社会中公共信仰的培育与呵护,更多需要在每一个具体案例中对司法正义反复确认,并且在实现正义的过程中尽可能提高司法效率、减轻司法负累。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摊贩反击”确认正当防卫,司法合力塑造社会共识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