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还要看微信 政协委员谈隐形加班:建议离线休息权入法

最新信息

下班后还要看微信 政协委员谈隐形加班:建议离线休息权入法
2024-03-01 11:14:00
下班后仍要手机不离手,频频回微信工作群消息,如何消除打工人“为群所困”“休而不息”的烦恼?继去年两会呼吁打破“35岁职场门槛”后,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再次聚焦职场人的痛点,呼吁保障劳动者离线休息权。
  不久前,一则热搜引起吕国泉的关注。四川一名店铺设计师称,从业两年多累积了600多个工作群,每天“24小时待命”“为群所困”,不敢关手机,离职后花3个半小时退群……结合此前“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新闻,吕国泉表示,这些案例均折射出了许多劳动者对休息权的渴求与无奈。
  他在提案中提到,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进工作群,下班时间依然可以通过微信等方式安排工作,劳动者“休而不息”“人在曹营心在汉”,休息权、隐私权得不到保障。还有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24小时在线,有的劳动者下班后因未及时回复信息,或没有打卡、线上开会、点赞转发等遭到批评、罚款甚至被开除。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数字信息技术正在模糊工作与生活的“边界”,“隐形加班”日趋常态化。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84.7%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40.5%职场人加班后得不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职场人为“群”所困,怎么破?吕国泉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在劳动法立法层面引入离线休息权——即在法定或约定工作时间之外,劳动者享有拒绝通过数字工具进行工作联络或处理工作事宜的权利。
  事实上,离线休息权在国外的一些立法中已有体现。2016年法国在劳动法典中提出了离线休息权,即“断开工作网络连接从而不接受雇主指示和提供工作的权利”。欧盟2021年也发布了《关于欧盟委员会离线权建议的决议》,要求欧盟委员会在欧盟层面提出有关劳动者“离线权”的立法,并对成员国的有关立法进行确认与指导。
  在国内,虽然国家层面还未确立保护离线休息权的法律规定,但面对“下班后回复工作微信,算不算加班”的争议,已有相关司法实践。在一些个案中,法院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明确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实质性劳动认定为加班。
  现阶段在立法之外,还可以怎么保障劳动者的离线休息权?吕国泉建议修订标准工时,对线上加班和工时补偿作出明确界定。他同时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加大数字经济背景下工资、工时、休息、休假等方面劳动基准制度研究规范,将工时基准保障纳入劳动保障机制。厘定线上线下工作时间边界,针对依托网络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强度大的岗位作出工作时限的制度性安排。将当前以工资为重点的集体协商拓展为包括工时等劳动基准在内的综合性集体协商机制,综合考虑线上加班频率、时长、工资标准、工作内容等因素酌情认定加班费。指导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列入界定、补偿离线休息权的条款,约定线上加班补偿标准。
  同时,吕国泉认为有必要强化执法保障。对用人单位隐形加班行为,执法部门要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健全维权机制,让劳动者在面对不合理无偿加班时有维权渠道。纪检监察等部门监督政务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防止工作群组强制使用、过度留痕、滥用排名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为基层干部和一线劳动者松绑减负。
  吕国泉还建议,引导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合理安排工作定额和休息时间,保持员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下班后还要看微信 政协委员谈隐形加班:建议离线休息权入法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