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振经济稳预期促消费?对话全国政协经委会副主任尹艳林

最新信息

如何提振经济稳预期促消费?对话全国政协经委会副主任尹艳林
2024-03-07 22:58:00
两会·高见
  中国在当前经济阶段,如何稳预期促销费?政府如何打好政策“组合拳”?文旅产业发展是否会“昙花一现”?房地产风险如何化解?3月6日晚,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艳林接受记者采访,就社会关切的经济热话题分享自己的建言。
  他个人建议,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一方面,宏观政策要继续着眼于长远发展,突出固本培元,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从当前来看,也要把经济复苏、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作为要务,以恢复市场信心。
谈经济稳步复苏
是经济运行规律和政策实施综合作用的结果
  南都:2023年是我国三年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国经济实现回升向好,您如何评价中国经济当前所处的阶段?是规律使然还是受其他因素影响?具体是哪些因素?
  尹艳林: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国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推动经济实现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无论是纵向比还是横向比,这都是不错的增长业绩。纵向看,高于上年2.2个百分点,横向看,显著高于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我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将超过30%,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而且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总体稳定,新增就业完成预期目标、市场物价稳定、金融风险收敛,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是工业生产持续恢复。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增速比上年加快了1个百分点,超六成行业和产品实现增长。在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占比为68.3%。在统计的620种主要工业品中,有373种产品产量实现了增长,占60.2%。
  三是国内需求逐步恢复。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现逐步回升的态势,11月份该项数据同比增长10.1%,连续4个月加快,尽管12月份的增速有所回落,但是环比增长了0.42%。春节期间市场活跃,各地商圈人流如织,零售、餐饮、珠宝等消费热度持续居高不下。
  同时,在投资方面,大项目投资发挥着主引擎作用。去年计划总投资1亿元及其以上的项目投资增长了9.3%,拉动了全部投资增长4.8个百分点。去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绝大部分项目要在今年使用。另外,去年虽然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但是如果扣除房地产投资的话,民间项目的投资也是增长9.2%,而且民间的制造业投资增长了9.4%,增速连续6个月回升。
  四是经济景气企稳。制造业的PMI景气水平保持了大体稳定,1月份的制造业PMI较上月回升了0.2个百分点,在连续3个月下滑后有所改善。2月份制造业的PMI是49.1%,比上个月下降0.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受今年春节假期因素的影响,制造业处于传统生产的淡季,影响到了工业生产。另外,非制造业的商务活动指数超过50%,高于临界点。特别是,2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达到50.9%,与上月持平。这些指标都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上继续在扩张。
  所以我认为,总体上来看,我国整个经济正处于自然恢复过程中,各项政策的效应也正在显现。可以说,我国经济已经稳步迈上了复苏的轨道,实现恢复性增长,这既有经济运行的自行规律作用,也有各种政策等因素综合的作用。
  首先,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及时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打出了有力有效的政策“组合拳”。比如,我国增发了1万亿元国债、因城施策优化房地产调控、制定实施了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方案等。
  其次,产业升级步伐加快。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8%,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接近五成。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等“新三样”相关产品产量都保持较快增长,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再其次,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出台了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政策规定,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完善吸引外资政策,拓展制度性开放,特别是我国采取一些主动的单边开放举措等。
  最后,抓好民生保障,高度重视稳定就业,强化困难群众的兜底保障。
谈消费潜力释放
推动消费升级让居民敢消费愿消费
  南都:去年消费对GDP的贡献超八成,已经是中国经济运行的“压舱石”。当前我国消费市场恢复向好的基础仍不牢固,消费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怎样才能让居民敢去消费愿意去消费?
  尹艳林:总的来说,2023年和当前的消费市场恢复还是向好的,特别是疫情三年消费市场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不少接触型、聚集型的消费受到了抑制。
  随着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消费呈现出比较好的恢复态势,消费热点亮点较多,消费成为2023年带动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7万亿元,这个规模创历史新高。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82.5%,提高了43.1个百分点。
  从这些数据来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非常显著,确实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但这个高贡献率是在投资和出口增长放缓、贡献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的,这并不是一个常态化情况。
  服务消费较快回暖成为2023年消费恢复的一大亮点,而商品性消费增长相对滞后,2023年服务的零售额比上年增长了20%,快于商品零售额14.2个百分点。
  服务消费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态势的持续,特别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稳定增长。目前,我国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这样一个阶段,接下来,支持消费持续回升的有利条件还比较多,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好增长,消费潜力仍巨大,特别是我国拥有14亿多的人口,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依然明显,加上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化进程推进、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等等,这些都将为消费增长提供广泛的空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综合施策来激发消费潜能。
  对此,个人认为,一是要不断巩固消费基础。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推动经济的持续恢复,保持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和改善,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来有力支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二是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像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文旅消费等都会保持比较快增长,还有像智能家居、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都是这几年消费的新热潮、新热点,今后还会不断升温。
  三是实施好促进消费的政策。现在各地各部门都把恢复消费、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而且今年又提出要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特别是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我想这些都会推动消费的增长。
  四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实施“放心消费行动”。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实,今年消费的走势保持乐观态势。
  南都:去年,文旅产业的恢复与发展令人瞩目,并产生了淄博、哈尔滨等很多网红城市。文旅产业投资少、见效快,您认为文旅产业能否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复苏与发展的一匹“黑马”?还是您认为文旅产业的繁荣是疫情之后的“昙花一现”,未来是否要对文旅产业进行相关方面的政策支持?
  尹艳林:从全国来看,文旅产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文旅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性现象,并不是疫情之后的“昙花一现”,而且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反映。
  2023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4%,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5.2%。在春节期间,市场也异常活跃。根据文旅部测算,春节期间的8天,全国国内的旅游出游的人数达到了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是比2019年同期增长19%,不仅是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而且是比疫情前水平进一步扩大了,这个势头是非常好的。国内游客出游的总花费超过6300亿元,同比增长47.3%,按可比口径也是比2019年同期增长7.7%。
  同时,根据国家电影局的初步统计,在春节期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到80.16亿元,观影人次达到1.63亿,分别比2023年的春节期间增长18.47%和26.36%,均创造了同期新纪录。
  下一步,我建议要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进一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实施标准提升行动,推动相关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提升生活品质的需求。
谈化解房地产风险
住房刚性需求改善需求较大,政策调整到位会平稳
  南都:当前,我国面临推动经济复苏与高质量发展这两项重任,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难免会出现“打架”的现象,政策之间是否存在主次的关系?您对该问题怎么看?对此您有何建议?
  尹艳林: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并不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我认为,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促进经济复苏,不仅是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的需要,也是稳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这释放出了非常鲜明的积极信号。以进促稳体现了主动作为的要求,意味着政策取向要更加积极;先立后破就是要立在先,立新的动能,在新动能还未完全“立”之前,不能轻率地“破”掉传统的动能。不能简单地搞“一刀切”,不能一味地去“破”,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是一次工作思路的重大调整。说到底,就是要遵循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不能急功近利。
  中央也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所以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强调要将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评估范围,所以要强化政策的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中央首次提出将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评估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有关政策都是要围绕宏观稳定政策这样一个核心来推进,所以在经济恢复和高质量发展这两者之间是要保持一致、统筹的。
  个人建议,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一方面,宏观政策要继续着眼于长远发展,突出固本培元,打好政策“组合拳”,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另一方面,从当前来看,也要把经济复苏、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作为稳定预期、恢复市场信心的重中之重,从稳定经济发展的大局和基础出发,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谨慎出台收缩性抑制性的举措,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和创造条件,更好地实现稳中求进,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
  南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目前,从全国到地方都已经出台了利好政策,您认为今年房地产市场能否重新企稳?离回到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还有多远?
  尹艳林:房地产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拉动GDP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据有关统计,房地产产业对GDP的直接和间接贡献接近1/3,当然它还带动了建筑、钢铁、水泥、家具、家电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所以在还没有形成能够替代房地产支柱作用的这样一个新型产业之前,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就不能轻易破除这样一个重要产业,所以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应该说是当前稳定经济大盘的一个关键方面。
  总的来讲,我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势持谨慎乐观态度。虽然目前来看,房地产市场无论从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还是房价来看,指标都不太理想。但是纵向比较来看,2023年的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降幅都分别比上年大幅收窄,分别收窄了15.8个百分点和20.2个百分点。特别是去年全国二手房的成交面积和成交金额分别增长了44%和30%,新房和二手房销售面积合计约15.1亿平方米、销售金额合计约17.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5.8%。这两项合计来看,不是下降而是增长。这也表明目前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仍然不小,尽管确实存在需求向存量房转移这样一个倾向。
  从数据来看,前期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高峰是18亿平方米,如果扣除近5亿平方米的棚改房,基本需求为13亿平方米左右,目前,商品房销售面积是11亿多平方米,大体上和这个数仅相差2亿平方米左右,作为基本需求,应该说并没有根本性改变,只是受政策和价格因素的影响,部分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仍在犹豫观望。
  针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近期相关部门和地方也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优化调整政策,房地产开发投资、商品房销售额等指标也出现了一定的边际改善迹象。
  从中长期来看,虽然我国出生人口数出现了减少,但是我国的城镇化率还有一个较大的提升空间,住房的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依然较大。所以我认为,随着房地产政策的调整到位,我国房地产市场将会走上平稳健康发展的轨道。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如何提振经济稳预期促消费?对话全国政协经委会副主任尹艳林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