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圳走在前干在先

最新信息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圳走在前干在先
2024-03-14 00:37:00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出现频次最高的词汇之一,还首次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那么,新质生产力“新”在哪?深圳又该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政府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龚晓峰表示,“深圳坚持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所以新质生产力对于深圳来说,不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是已经实践了。深圳是走在前、干在先的!”
  龚晓峰是研究新兴产业的专家。对于新质生产力,他表示要提升到国家发展的高度上去思考。他说,前几次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已经众所周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它必将引发产业革命,影响企业发展,甚至关系到国家兴衰。在龚晓峰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新”,在生产力三要素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体现在焕新升级的劳动者上,“劳动者要有高素质。人才是第一要素”;体现在不断创新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上,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自主的原始创新、核心技术变得尤为重要;也体现在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上。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以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对此,龚晓峰表示,“中央赋予深圳先行先试的使命,深圳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要勇于做领跑者。”
  龚晓峰认为,深圳是具有前瞻眼光的。在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没有躺在成绩单上睡觉,而是开始布局“新三样”。“所以,深圳这些年高新技术产业一直都发展得非常快。2023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GDP比重提升至41.9%,这就是个明证。2022年6月,深圳就出台了‘20+8’的政策,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再加上传统优势产业,这三种动能同时发挥作用,使得深圳能稳住老产业、培育新产业,不断瞄准新需求,满足新供给,提供新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机制已经形成。”
  龚晓峰表示,毋庸讳言,深圳在基础研究、高等教育、医疗、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但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这三种精神;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环境,产学研相结合的环境,相对一流的营商环境这三种环境,都是深圳的长板。“中央讲‘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深圳正在做这件事,而且卓有成效。深圳的新板是‘三种优势’和‘三种机制’,即:新兴产业领先的优势、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的优势、‘新三样’率先发展的优势;新技术转化孵化的机制,新业态、新模式的培育机制,深港深度合作机制。”龚晓峰相信,深圳凭借前瞻性的战略眼光、不断创新的城市精神,已经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跑在了前面。
  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但龚晓峰认为,深圳从来不惧挑战。他说,2023年深圳实现了“六个突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4万亿元,继续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进出口总额突破3.8万亿元,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万亿元,深圳首次跻身“万亿元消费城市俱乐部”;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8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2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4万亿元,连续2年占GDP比重超过四成;创新能力提升实现突破,R&D占比是全国平均的两倍多。“这些都是深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家底’,同时要看到,深圳越来越重视教育和人才,宜业、宜居、宜创、宜游的城市环境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再加上毗邻香港的地域优势,这都为深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深圳有底气、有决心在新质生产力赋予的新一轮发展机遇中有所作为。龚晓峰认为,深圳还可以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他表示:“深圳对标的,应该是世界著名湾区的核心城市。与旧金山等世界一流湾区城市相比,深圳还存在一定差距,最显著的差距就是世界一流企业的数量还不够多。但深圳有决心,把差距当成潜力,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方向,把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作为着力点,为世界一流企业的诞生营造国际营商环境!”
(文章来源:深圳商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龚晓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圳走在前干在先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