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全国政协委员陆铭:为什么人口密度对消费如此重要?

最新信息

评论丨全国政协委员陆铭:为什么人口密度对消费如此重要?
2024-03-14 09:02:00
陆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
  近年来,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呈现出作用越来越强的趋势。可以预见,2024年这一趋势仍将进一步延续。这是因为,一方面,从普遍的经济规律而言,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早期,会更多地依赖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来驱动经济增长。但到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时期,基建投资等逐步饱和,此时,消费相对而言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会提高。
  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中国长期以来存在“过度投资”的现象,导致出现了产能过剩。以往更多地依赖于出口来消化国内的产能,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尤其如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的经济结构有所调整,但整体上尚未达到合理的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这也使得出口至今仍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重要。
  对此,中央已经提出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内需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消费在拉动经济中的重要性也需要相应地提高。
消费依赖于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就涉及到当前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口密度。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物质产品——也即基于制造业发展的物质产品——这类需求的增长会逐渐放缓,而对于服务消费的需求会增加更快。
  从结构来看,服务消费在整体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会逐渐提升。原因并不复杂,因为人的需求层次是逐步提升的。在收入不高的时候主要是吃穿用,这对应的是物质消费,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人们就会转向精神类消费、文化类消费、内容消费,以及大量家庭生产外包给市场产生的生活服务消费,再加上教育、医疗、养老、旅游,这些消费都是服务消费。在一些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占到整个消费的比重甚至可以达到70%。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的物质消费也出现了增长逐渐放缓的趋势,但是服务消费正在强劲增长。现在,有一些城市,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服务消费的占比已经超过了物质消费,这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带来的结果。
  服务消费跟物质消费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大量的服务消费是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接触中完成的,也就是说,服务的生产者和服务的消费者在时空上无法分离,而制造业产品消费中,这两者是可以分离的。
  因此,人口密度实际上就是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匹配过程中的交易成本,人口密度高,则供求间距离近,交易成本低,反之,人口密度低,则交易成本高。大城市除了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以外,还拥有较大的人口规模。这会让那些依赖于线下的服务消费,可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更好地促进服务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并进而促进服务消费的增长,例如大型文化活动、演艺、会展等。
  不仅如此,一些大城市的服务消费,由于借助于人口规模,实现了品质的提升和多样性的提升,这又进一步地吸引了城市内部的居民,以及城市之外的其他地区的居民到本地来进行消费,从而使得服务消费呈现出依赖于人口流量的特征。总的来讲,服务消费依赖于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和人口流量,而这三个变量之间,往往是相互加强和促进的。
线上消费VS线下消费,孰重?
  近年来,线上经济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出现一些老牌商场关门、部分线下店铺人流萧条等现象,一些观点将此归咎于线上经济对线下经济冲击的结果。如何看待线上经济与线下经济的关系,成为一个亟待厘清的问题。
  需要看到,任何的技术进步,都有其正面效果,也有其负面效果。如果一个技术的进步,它只有负面效果,那么人类就不会去采用它。从线上消费和线下消费的关系而言,不可否认,线上经济活动对线下经济产生了一定冲击。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线上购物,从货架类电商一直发展到今天的直播电商,人们可以在手机上直接下单,然后快递送货到家门口,不需要再出门,极大地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正如大家所观察到的那样,有一些线下的实体店可能因此就没了生意了,或者造成了一些萧条,这个现象客观是存在的。
  我们更要看到,线上消费可以极大地提升买卖双方的匹配效率,这无论是对于生产还是消费的便捷性都是有益的。其次还要看到,虽然部分线下商场关门了,但同时,线上经济也为很多商家进行了赋能。很多在线上开店的商家,在线下也有实体店,而线上店铺和实体店之间,相互是有流量转换的,因此我们不能只强调被替代掉的那个部分。
  更重要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可被线上替代的程度并不一样,一些活动确实部分地被线上替代了,如前面说到的购物,但也有大量的活动无法被线上化,它更多地是被线上所赋能,比如健身美容、音乐会、画展等。就算是餐馆,我们一方面可以在家里点外卖,但如果是一家强调环境的餐馆,那么相比吃饭,我们更多地是去享受环境,这样的店实际上无法被线上替代。更不要说近些年的一些时尚消费,如密室逃脱、轰趴馆等,更加不能被线上的活动所替代。
  如何看待一家线下实体店的关门?或许可以转换一个视角,部分店铺所对应的活动搬到线上,恰恰是为那些不能线上替代的服务创造了空间,也因此,我们能接受到的线下服务消费会更加丰富。去年以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散,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线下咖啡馆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奶茶店也如是,这种现象就是我前面所讲到的:受技术冲击,一些店关掉了,而另外一些不能被线上替代的店,蓬勃地生长了出来。这实际上使得线下的消费场景,变得互动性、体验感更强。
  但是,这种变化本身也依赖于城市的人口密度,在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一些店死了,另外一些店又活了过来,而活下来的店能够更好地利用线下的人口密度和流量。而在人口密度较低的地方,一些店铺被线上冲击倒掉之后,剩下的哪怕是不能被线上替代的那些店,也会因为人口密度和流量的不足而关门。
  所以,与其去讨论是不是线上经济导致了线下经济的萧条,还不如去看看,在线上经济的冲击之下,不同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流量的地区,甚至一个城市的内部所出现的分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口密度不仅不会因为线上经济的冲击而显得不重要,相反,它会因为线上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更加重要。我和我的一位博士生黄维晨最近所做的研究显示,以外卖为例,我们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以及城市内部人口密度更高的街区,它们线上活动对应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多样性都是更强的、更好的。
进一步激发大城市的消费潜力
  看到了线上经济和线下经济的依赖性,或者说互补性,那么就应该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政策含义。通过相关体制机制改革,我们可以进一步激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消费潜力。
  在城市规划中,不能再像“汽车进家庭”时代那样,把城市规划成宽马路、大街区的样子,这会导致人口的密度和人流量的下降,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此外,我们的城市规划中,经常有一种要疏散人口的观点,实际上,如果把城市人口疏散的话,会导致人口密度下降,这也会影响服务业的发展。这会导致两种后果:要么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不到满足,要么是人们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在居住点和消费地之间往返,反而加重了城市的交通压力。
  在公共服务方面,要看到,不管是教育、医疗还是住房,衣食住行本身就是消费,因此,在城市人口较多的地方,就需要增加公共服务方面的供应,这既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身又是一种经济增长的来源。因此,在一些人口流入较多的地方,通过公共服务的提供,尤其是针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有效地保障外来人口到本地来工作,而外来人口当中的大量工作人口,实际上是从事于服务业的工作,这也能够满足在城市发展服务业的劳动力需求。
  从户籍制度的层面看,大城市如果能够加大外来人口在本地的市民化,以及让暂未得到本地户籍的外来人口获得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能够加大对于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从而使得本地服务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的劳动力供给更加充分。这将有效地促进服务消费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外来人口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他们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关于消费城市的建设,需要纠正一个思维上的误区,我们总是容易把消费城市的定位理解为是商品消费,但正如我反复强调的那样,现在服务消费越来越重要,因此,需要更加重视服务消费的条件和场景的提升,如此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服务消费的发展,这其中就包括了商业、文化、娱乐和旅游,以及一些创意产业、餐饮等等。
  而对于中国的一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讲,还要提供为国际人士进行在地消费的消费条件和场景(例如外语服务、电子支付等),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际的人流,来促进本国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评论丨全国政协委员陆铭:为什么人口密度对消费如此重要?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