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上学”可行性不大

最新信息

“在家上学”可行性不大
2024-03-14 10:13:00
一名明星运动员教育子女的方式,日前在网上引起关注。
  据该明星自曝,本该上小学一年级的双胞胎女儿目前暂时都在家里学习。他们制订了一份专属课表,每一类课程安排一位家教老师,几天下来,“学习效率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此事再次引发人们关于“在家上学”的讨论。其实,这不是个新鲜概念——早在2016年前后,“国学热”兴起,就有不少家长安排孩子退学转去“私塾”。当时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已有约6000人实践了在家上学,约5万名家长有意尝试这一教育模式。此事引起了教育部的注意,并专门作出回应:“在家上学”和“退学上私塾”的行为,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因为按照法律法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具有强制性。
  这些年下来,讨论的声量有所减少,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家长热衷于寻找“另一个课堂”。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如这名运动员一样,因孩子身体原因、个性问题等,选择暂时在家里过渡。有一些人觉得国家统编的义务教育教材不够,想进一步充实国学等方面的教育。还有不少人则是出于对传统教育的反叛心理,比如认为学校搞的是应试教育,“教出来的学生有点蔫,没有敢想敢干的精神”“没有想法、没有创造力”等,更想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下一代。
  这些独立于传统模式的“教育试验”,注定会引起争论。理论上来讲,在家上学者确实拥有较大的“教育自由”,家长们可以依照孩子的个人兴趣、健康状况、心智年龄成熟度、学习能力等,自行定制学习内容、上课时间、教学方式。但这也意味着,这一模式对家长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他们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育活动。对大多数双职工家庭而言,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而即便是有条件搞在家上学的,其实际效果也得打一个问号。
  一方面,在家上学难以保障适龄学生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家长毕竟不是全能的,如果凭着一腔热情赤膊上阵,其实也是把自己的理念灌输给了孩子,比如有的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用传统经典完全代替了数理化,可以说是逆流而行。有的大搞起“宽松教育”,钢琴课、绘画课轮番而上,孩子是多才多艺了,但能适应当前的评价体系吗?
  另一方面,孩子的社会化发展也是个大问题。集体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还是为了让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玩耍、游戏、学习与生活,在妥协中学会分享,在挫折中学会接受。正如网友所质疑的,在家上学活动范围小、社交圈子单一,会不会导致孩子不合群?被精心栽培起来的孩子,团队合作交往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会不会比较差?
  综上所述,在家上学并非长久之计,该运动员的选择是相对小众的、暂时的。但也要看到,随着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人们的教育需求也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而学校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持续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值得思考。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在家上学”可行性不大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