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生产力局总裁毕坚文:香港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

最新信息

香港生产力局总裁毕坚文:香港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
2024-03-14 18:43:00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成为重点关键词,发展创新科技,也正是香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香港制造”同样正在推陈出新,香港特区政府致力于推动“新型工业化”战略,将香港定位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2022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未来5至10年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制订了清晰的总体方向、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在2023年10月发布的施政报告中更是再次强调。
  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周年。5年来,以横琴、前海、南沙以及河套四大平台为引擎,粤港澳大湾区已跻身世界重要科创中心之一。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湾区更为香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作为香港特区政府推动香港工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机构,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总裁毕坚文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新质生产力”成为今年两会的关键词,香港要积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担当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核心引擎。
  不过,毕坚文坦言,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香港面临各种制约挑战,包括人才吸引和挽留、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土地面积有限、生产成本较高,以及越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环境等。
  在毕坚文看来,推动香港新型工业化发展,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协同合作不可或缺,“大湾区是研究、产品开发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地。香港需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相互合作的思路去定位发展,基于不同产业在不同城市的发展优势,提升产业供应链及竞争力。”
  毕坚文希望,香港应当成为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为国家“引进来、走出去”,因地制宜,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优势互补,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香港是“超级增值人”
  时代周报:2022年底,香港特区政府也从顶层设计层面规划明确了未来五至十年发展目标及路线图,在2023年发布的施政报告中更是再次强调。你认为,香港在发展新型产业、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和挑战是什么?
  毕坚文:在发展新型产业和新型工业化方面,香港的确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是独特的制度及高度国际化。“一国两制”让香港拥有独特的制度优势,不但是“超级联系人”,更是“超级增值人”,无论在国际间人流、物流、资金流,都可以利用香港这条快速便捷的通道。国家战略也为香港注入源源不绝的发展动能,赋予香港八大中心的定位,包括建设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发挥内通外连优势,为国家“引进来、走出去”。
  其次,是雄厚科研实力。香港的基础科研实力雄厚,拥有五所全球百强的大学、数以千计的顶尖学者和权威专家,和丰富的国际科研合作经验。香港也拥有前沿的创新科技和工业根基,而北部都会区及河套规划完善。同时香港在发展知识产权产业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未来要实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需要加强保护知识产权。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级四大湾区之一,香港是其中心城市,具有极强的经济实力及发展潜力。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1.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第10大经济体。
  然而,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香港正面临各种制约挑战,包括人才吸引和挽留、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土地面积有限、生产成本较高,以及越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等。
  时代周报:提及香港,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国际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但忽略了这座城市在工业制造业的优势地位。你认为“香港制造”有什么优势,如何在科技创新中释放这些优势?
  毕坚文:“香港制造”具有以下几个优势。首先,港资、港企在制造业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拥有完善的供应链和高效的生产能力,具有示范和标杆作用。
  其次,香港的制造业企业家在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投资和合作带动了内地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也为国家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形势下,发展创新科技和“工业4.0”也是香港发展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香港特区政府也从顶层设计层面规划明确了未来五至十年发展目标及路线图,可见未来香港的工业界应用智能科技已成大趋势。
  生产力局是香港实现新质生产力及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核心推动者,通过创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及未来技能五大要素及善用政府资助全方位支持业界升级转型,不断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制造。
  推动超1200个工业智能化项目
  时代周报:事实上,香港新型工业化并不是指要把土地和劳动密集的制造业重新带回香港,而是要引进适合香港的高端制造业,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如何发挥香港的引力引进高端制造业、以及如何扶植本地的企业呢?
  毕坚文:今年,“新质生产力”成为两会的关键词。我认为香港更要积极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担当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核心引擎。
  香港要成为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为国家“引进来、走出去”,因地制宜,与大湾区其他城市优势互补,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在引进高端制造业方面,生产力局熟悉特区政府针对先进技术产业的发展规划,可以向龙头企业提供顾问服务,帮助它们以贴合政府规划的方式在港发展,争取获得政府各方面的资源支持;
  另外,我们可以协助厂房规划及设计,以符合香港法例法规的要求,涵盖环保、工厂及工业经营等范畴;
  我们还可以担当“超级联系人”角色,协助寻找及联系相关政府部门及持牌人士建立厂房及设立生产线;协助申请政府资助,例如购买设备及开展研发工作。
  虽然龙头企业本身已掌握核心技术,但建立厂房的过程还牵涉很多周边配套技术的考虑,生产力局可以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以及人才培训。
  另外,我们熟悉不同本地企业及商会,网络甚广,可协助龙头企业与上游及下游供货商等本地公司技术接轨,解决生态圈的相配套问题,帮助企业推广企业社会责任,更好融入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时代周报:香港目前有超过36万家中小企业,占全港企业总数98%以上,也是香港经济蓬勃和活力的体现,如何激活这些中小企业的能力,实现进一步的创新?目前企业在这方面有何痛点,如何助力解决?
  毕坚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缺乏技术、科技成果转化难、成本高、人才队伍薄弱等痛点。
  生产力局正是致力于解决企业技术痛点,帮助企业跟市场、行业连接。我们一直全力配合特区政府相关政策,提倡“双轨并行”,即一方面利用先进科技协助振兴传统工业并注入新动能,另一方面为创新科技、文化创意、中医药、新能源交通等新兴策略产业发展提供合适到位的支持,并驾齐驱。
  事实上,生产力局作为中小企业的坚实后盾,一直致力于为中小企业创造价值。生产力局辖下的“中小企资援组”(SME ReachOut),协助中小企业配对合适的资助计划,透过直接会谈,解答申请疑难,并推出“中小企升级实践教室”,提供电子商贸策略及营销咨询服务,支持香港发展电商,帮助中小企促进贸易、升级转型。SME ReachOut还积极举办及参与外展活动、展览会、研讨会等,为中小企谋发展。
  政府也为中小企提供了超过40多个资助计划,当中包括鼓励开拓内地及海外市场的“发展品牌、升级转型及拓展内销市场的专项基金”(BUD专项基金)、推动数码转型的“科技券”、保障智慧成果并转化为资产的“专利申请资助计划”及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等。
  目前,生产力局的新型工业化成功案例包括协助传统中药品牌位元堂及本地智能保安产品制造商 NiRoTech 等企业,建立智能生产线,解决企业痛点,提供新型工业化人才培训,助企业提升生产力及竞争力,培育香港新质生产力。
  在过去几年,我们协助业界在大湾区成功推动了超过1200个工业智能化项目,包括74条智能生产线将会或已经在香港落地,涵盖各行各业,包括先进材料、生命健康;传统产业包括食品等。
  这也验证了新质生产力不但可以推动新兴产业,也可以帮助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北部都会区及河套地区规划完善,作为初创以及龙头企业的中试中心,将香港一些新科技项目以一定规模落地,再应用到大湾区内地城市。
  “智能微工厂”或成主流
  时代周报:在发展创新科技的过程中,如何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其它城市进行优势互补、协同合作?香港工业用地成本高企,本地市场规模也相对较小,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释放出更大的潜能?
  毕坚文:受限于土地面积有限和生产成本较高,香港工业发展需要通过新模式实现持续增长,因此我们认为,“智能微工厂(Microfactory)”的新概念将成为香港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智能微工厂”是采用先进的智能生产技术和系统来实现高度灵活的生产方式,提升空间服务的能力和效率,形成智慧空间。未来将会充分利用我们开发的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科技,及有关智能生产项目的经验及技术,包括生产力局设计的“猫头鹰”生产线与及“天工开物”多用途工业人工智能应用平台,为本地工业发展香港特色的“智能微工厂”。
  另一方面,我们也明白,香港本地土地面积有限及人工较贵的限制,一直以来鼓励并支持企业发挥科创优势,发展高端精细的产品制造,向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和大湾区的优势互补、协同合作也相当重要。大湾区是研究、产品开发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基地,香港作为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需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相互合作的思路去定位发展,基于不同产业在不同城市的发展优势,提升产业供应链及竞争力。
  香港可以借助智能微工厂在技术和客制化方面的优势,与大湾区以至内地不同的市场作互补和协作,让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引领本港的工业发展。
  时代周报:2022年《施政报告》提出及优化多项吸引人才的计划,2023年,又继续成“才服务办公室”,扩“端才通证计划”学名单,你认为在发展工业化方面,应当如何更好地留下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
  毕坚文:在引入专业人才方面,香港特区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例如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为全球高才开拓到港干事创业的渠道、“优秀人才入境计划”适当放宽限制吸引各类优才等;也投放了很多资源在国际大学、研究所上,聘请或吸引他们来港就业,引领香港工业发展。
  生产力局也一向以壮大本地创科人才为使命,为香港培育年青科研人才及领袖,孕育新一代“InnoTalent”,并积极到海外招揽人才,包括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以及马来西亚大型招聘会,聘请来自全球顶尖大学的实习。
  生产力局将配合香港新质生产力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为技术和行业从业人员设计全面的人才培训计划,包括大湾区新型工业化考察团及招聘会,为香港培育新型工业化人才。
  另外,生产力局辖下的生产力学院凭借创科领域的丰富经验,积极与教育界、创科界,以及STEAM教育工作者紧密合作,致力从不同层面和阶段培养本地创科人才,助年青人扩阔创科视野。学院会持续引入并举办多元化课程,例如装备香港中小企业数字转型及开拓电子商贸商机,以配合政府施政方针,并把握当前机遇。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香港生产力局总裁毕坚文:香港要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窗口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