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缺钱”漩涡 荣昌生物再抛25.5亿元定增

最新信息

陷入“缺钱”漩涡 荣昌生物再抛25.5亿元定增
2024-04-02 21:36:00

K图 09995_0]
K图   陷入“缺钱”漩涡的荣昌生物,又抛出了25.5亿元定增计划。
  2020年底,荣昌生物作为当年全球募资额最高的一起生物医药IPO受到资本市场的重点关注。通过沪港两地上市,荣昌生物共募得资金超过60亿元。三年过去,荣昌生物账面的资金仅剩下7.27亿元。
  由于研发管线众多、产品商业化投入较大,持续烧钱之下公司也陷入了不断筹钱的漩涡。
  陷入缺钱漩涡,募资25.5亿元补血
  3月29日晚间,荣昌生物发布了一份定增公告,将向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资不超过25.50亿元,用于新药研发项目。
  关于定增的目的,荣昌生物表示,此次募资能够加快推进公司新药研发管线进展、增强创新研发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并能够增强公司资本实力,满足营运资金需求,提升抗风险能力。
  对于荣昌生物而言,用定增的手段筹措资金也是必要之举。早在今年1月,公司就曾因“缺钱”遭到过市场质疑。
  1月17日,荣昌生物A股、港股股价盘中大幅下挫。其中,公司A股股价一度跌超17%,最低触及44.49元/股,截至收盘,公司A股股价收于45.50元/股,同比下跌15.71%,创2023年以来新低。同日,荣昌生物H股股价一度跌近27%,最低触及22.80港元/股。截至收盘,公司H股股价收于24.30港元/股,同比下跌22.73%,创上市以来新低。
  当日晚间,荣昌生物发布H股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也注意到了今日在网上的若干评论,声称公司现金流紧缺,及面临取得银行授信困难及潜在的来自供应商的诉讼风险等。公司董事会澄清,上述评论的内容及陈述与事实不符,且极具误导性。
  但在同日荣昌生物举行的电话会中,公司方面也表示,为了维持现金流,未来在适当时机进行资本市场融资也是可以考虑的方案。
  虽然荣昌生物对自身现金流紧张的问题进行了澄清,但近年来,公司确实面临着一定的资金压力。
  2020年11月,荣昌生物在港上市。此次上市,公司共计募资约5.9亿美元(约合38亿元人民币),这也是当年全球募资额最高的一起生物医药IPO。2022年3月,荣昌生物登陆科创板,通过此次上市,公司获得的募集资金净额约为25.06亿元人民币。通过两次上市,荣昌生物共计募得超60亿元资金。
  在此期间,2021年8月,荣昌生物还将旗下产品维迪西妥单抗在大中华区及部分亚洲国家外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授权给了美国药企西雅图基因,并一次性收获了2亿美元的首付款。
  但由于研发管线及产品商业化带来的高额资金需求,荣昌生物仍很快出现了资金缺口。
  根据荣昌生物的定增公告,目前公司共计开发了20余款候选生物药产品,其中10余款候选生物药产品处于商业化、临床研究或IND准备阶段,均为靶向生物创新药。为了满足研发需求,2021年至2023年,荣昌生物的研发投入分别为7.11亿元、9.82亿元、13.06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9.85%、127.19%、120.62%。
  且由于荣昌生物旗下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于2021年获批上市,公司也扩充了商业化团队规模并加大了商业化推广力度。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销售费用分别为2.63亿元、4.41亿元、7.7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87.54%、67.59%、75.90%。
  长期高额的支出,让荣昌生物至今未能实现稳定盈利。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4.72亿元、7.72亿元、10.83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76亿元、-9.99亿元、-15.11亿元。且持续亏损下,截至2023年年末,荣昌生物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也降至了约7.27亿元。
  为了满足资金需求,早在2023年3月,荣昌生物就公告称,拟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申请总额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综合授信额度。至2023年末,公司的短期借款余额增至2.84亿元,长期借款余额增至8.41亿元,而2022年末上述两项借款的余额均为0。
  商业化产品增长降速,瞄准更多适应症及海外市场
  荣昌生物成立于2008年,是由荣昌制药创始人王威东与科学家房健民共同设立的一家创新生物药企。主要针对自身免疫、肿瘤、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研发ADC、抗体融合蛋白、单抗及双抗等治疗性抗体药物。
  荣昌生物目前共有2款药物成功实现上市,包括一款自免药物泰它西普(RC18)以及一款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
  其中,泰它西普是全球首款注射用重组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增殖诱导配体双靶点的新型融合蛋白产品,可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2021年3月,该产品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这也是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产品。
  维迪西妥单抗则是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ADC药物。2021年6月及12月,该产品分别获批胃癌、尿路上皮癌适应症。
  虽然荣昌生物的商业化进程处于行业前列,但2023年,上述两款产品的销量增速却出现了大幅下滑。
  2022年初,泰它西普与维迪西妥单抗双双进入医保名录,距国金证券研报,彼时泰它西普的价格由2586元降至818.8元,降幅为68.34%;维迪西妥单抗的价格由13500元降至3800元,降幅为71.85%。
  医保降价下,2022年上述两款产品的销量大幅增长,其中泰它西普销量同比增长了1780.51%,维迪西妥单抗的销量增长了1513.23%。
  在此背景下,2023年,荣昌生物继续大幅提升销售费用。年内,公司销售费用为7.75亿元,同比增长75.90%。同时,公司销售团队规模也持续扩张,截至2023年年末,荣昌生物自免商业化团队人数增至约750人,同比增长约17%;肿瘤科商业化团队已有近600人,同比增长约15%。
  不过,受价格因素、适应症狭窄等因素影响,2023年,泰它西普、维迪西妥单抗两款产品的销量增幅为59.37%、15.24%,较2022年的增速大幅下滑。
  早在2019年,葛兰素史克旗下的贝利尤单抗就在国内市场上市,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根据中康开思数据,贝利尤单抗入保后年度用药费用约4.15万元。而国金证券研报显示,泰它西普进入医保后年费用在7.9万元左右。高于贝利尤单抗的价格或影响了该产品市场份额的拓展。
  维迪西妥单抗作为国内首款获批的ADC药物,针对的适应症是胃癌以及尿路上皮癌两类。其中尿路上皮癌癌种较小,整体市场份额有限。且维迪西妥单抗目前仅被推荐用于胃癌三线治疗,也就是在一线及二线治疗失败后再启用该产品。这也让其难以充分分得胃癌治疗市场的份额。
  为了提升产品市场规模,荣昌生物也在积极进行临床试验,以拓宽旗下产品的适应症,并同步推动产品出海。
  荣昌生物董事长王威东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表示,荣昌生物的战略规划是要完成“三个转变”,即从研发型公司到商业化公司的转变、从区域化公司到国际化公司的转变、从不成熟的公司到成熟公司的转变。
  目前,荣昌生物已经申报了泰它西普类风湿关节炎适应症的上市申请。此外,该产品的全身型重症肌无力、IgA肾病、原发性干燥综合症、视神经脊髓炎频谱系疾病等适应症也处于三期临床阶段。此外,荣昌生物也在推进维迪西妥单抗乳腺癌、乳腺癌伴肝转移、妇科恶性肿瘤等适应症的临床试验进程。
  在出海方面,泰它西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国际三期临床正在进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重症肌无力等适应症的三期临床也已获得FDA批准。此外,公司RC88、RC108、RC118等多款ADC产品的全球临床试验也在推进之中。
(文章来源:蓝鲸财经)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陷入“缺钱”漩涡 荣昌生物再抛25.5亿元定增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