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宁王重磅

最新信息

全球首款!宁王重磅
2024-04-09 21:32:00
K图 300750_0
  宁德时代在储能领域放出大招。
  4月9日,宁德时代在北京举行“宁聚,时间的力量”发布会。宁德时代此次发布了全球首款5年零衰减且可大规模量产的储能系统——天恒。宁德时代·天恒储能系统(简称:天恒储能系统)集“5年零衰减,6.25兆瓦时、多维真安全”于一体,为新型储能的规模化应用和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宁德时代储能技术中心主任余东旭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储能技术所面临的挑战,关系到客户的切身收益和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储能是宁德时代重要的业务板块,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CTO许金梅对记者介绍,天恒标准20尺集装箱式储能系统具备4维真安全、6兆瓦时级特征,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30%,占地面积减少20%,同时做到了首5年容量零衰减以及首5年功率零衰减,可量产、可交付。
  行业专家对记者表示,我国储能在用户侧应用以工商业储能为主,“许多储能项目盈利形势出现好转。”总的预判是,储能领域未来相当长时间仍然呈现“一锂独大”的应用格局。
  宁德时代储能事业部CTO许金梅在“宁聚,时间的力量”发布会上介绍天恒储能系统
  宁德时代·天恒储能系统介绍图
全球首个5年零衰减系统可大规模量产
  “储能东风已至!”许金梅说,此次宁德时代发布的天恒储能系统是全球首个5年零衰减系统,可大规模量产。她介绍,容量5年零衰减是长寿命锂电池的一个里程碑,但对致力于满足新型电力系统需求的储能电站而言,功率零衰减同样至关重要。天恒储能系统,采用了仿生SEI和自组装电解液技术,为锂离子清除路障,实现5年功率和容量零衰减,辅机功耗全生命周期可控且不增长,真正做到由内而外的“冻龄”。
  宁德时代以领先的研发技术和极限制造能力,成功地解决了“零衰减”电池中锂金属高度活性的难题,有效遏制了氧化反应引发的热失控现象,实现大规模量产5年零衰减系统。
  许金梅还介绍,天恒储能系统在标准20尺集装箱内,实现6.25兆瓦时级的高能量,单位面积能量密度提升30%,整站占地面积减少20%。“于方寸之间实现能量密度的升级,创造更高的效益。”另外,天恒储能系统搭载了储能专用长寿命零衰减电芯L系列产品,实现了磷酸铁锂储能电池的超高能量密度——430Wh/L。
  在安全方面,许金梅透露,为达成储能极致安全的目标,宁德时代基于技术开发、测试验证、运行监控、安全失效分析的完整循环建立了储能专用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基于应用场景设定不同安全目标,而后根据目标开发相应的安全技术。
  为确保技术的有效性,宁德时代搭建安全实证平台,模拟不同电网场景和运行环境的储能系统安全实证。在项目投运后,宁德时代通过AI风险监测和智能预警不断地监控运行状态,利用PSA模型量化储能产品全生命周期失效概率,从而验证安全设计目标并持续更新。
  “天恒储能系统电芯单体失效率做到了行业领先的PPB等级,延展到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的运行,可以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带来全生命周期IRR的显著提升。”许金梅说。
  储能是能源变革和电力转型的关键一环。宁德时代方面表示,公司始终致力于为全球提供一流储能解决方案,天恒储能系统的问世,是宁德时代助力能源转型的又一标志性实践。未来,宁德时代将继续秉承开放式创新的理念,与全球产业链伙伴真诚协作实现共赢。以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用科技,构建零碳社会和生活。
  宁德时代·天恒储能系统宣传图
储能项目盈利好转
“一锂独大”格局将持续
  “我国大规模新能源并网运行主要依靠火电、水电、抽水蓄能等调节性、支撑性电源以及大电网的统筹支撑。”谈及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应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全国电力储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惠东对记者表示。
  根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23年底,我国风/光发电量占比达到15.3%,且局部风光电量占比超过20%,调节与支撑电源缺口愈来愈大,新能源的安全运行、高效利用面临较大挑战,需要布局高比例灵活资源和主动支撑资源来应对。
  在惠东看来,电化学储能和传统调节电源相比有其优点和缺点。其优点是:调节速度快、调节精准度高、四象限出力连续可调、布局灵活无场地限制。其缺点是:长时续航方面储能的技术经济性不足。“电化学储能与传统支撑电源相比,综合能力偏弱,需要通过性能进一步提升才能成为主力支撑的有效资源。”
  根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提供的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状况,2023年我国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新增储能装机规模约23GW/51GWh,同比增长221%。源、网侧仍占据国内储能市场的主导地位,其中可直接接受电网调度的独立储能装机功率占比52%,而风光配储占37.6%,火储调频占2.2%。储能在用户侧应用以工商业储能为主,总占比达到了10%。
  “许多储能项目盈利形势出现好转。”惠东说,新型储能装备的高质量发展将围绕储能系统(电站)安全性、耐久性提升。重点突破储能系统全寿命周期的一致性管理技术、寿命管理技术和安全管理技术。针对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主动支撑方面,围绕构网型储能技术,重点突破高压化、高过载、大容量构网型储能机组研发和运行控制技术。
  惠东指出,综合新型电力系统潜在应用需求,未来10—15年,能够较好地适应电力系统多种应用场景,具备规模化集成应用能力的新型储能技术主要有锂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及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惠东进一步表示,总体来看,储能领域未来相当长时间仍然呈现“一锂独大”的应用格局。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全球首款!宁王重磅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