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资本市场如何精准赋能?

最新信息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资本市场如何精准赋能?
2024-04-10 02:12:00
主持:
  李雨琪严晓菲
  圆桌嘉宾: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荀玉根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高瑞东
  华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郑小霞
  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资本市场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在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资本市场如何精准赋能?本期上证圆桌邀请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荀玉根,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高瑞东,华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郑小霞,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燕翔,对上述议题展开探讨。
  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上海证券报:如何理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荀玉根: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当前宏观环境下,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国际经验来看,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须从传统要素投入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通过积极培育高科技含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升级。
  黄文涛: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其“新”体现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质”体现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系列概念紧密相连,是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孕育发展新动能,既助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又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于发展新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是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也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新型工业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的目标之一。此外,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高瑞东:新质生产力更强调全要素生产率,以摆脱传统上对人口和资本的过度依赖,即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摆脱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主要强调经济发展应纳入考虑全要素生产率,而非依赖单一或少数几个生产要素。全要素生产率应兼顾人才、科技、数据等生产要素,统筹所有要素并进行一轮全面的重新组合,在持续的动态优化中不断提升配置效率。
  具体来看,人口要素升级为人才要素,推动人口规模优势向人才高素质优势转型。技术要素升级为科技要素,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人工智能+”、量子技术、先进储能材料等战略性新兴行业。数据要素是经济转型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数据要素充分应用于各种场景,有利于加速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效率提升。
  郑小霞: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体现在:第一,进入21世纪,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技对国家命运、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第二,顺应技术变革趋势,例如数据成为重要生产要素,重构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结构;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务之急。
  燕翔:与此前强调的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具备更高的经济效能,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还能够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上海证券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资本市场有哪些发力点?
  荀玉根:一方面,加强创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完善。针对当前中小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创新债券等更多有针对性的创新型金融产品亟待发行,从而更好地满足科技创新企业的特殊融资需求。
  另一方面,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性。当前科创板、创业板的科技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形成,可以进一步活跃北交所市场,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向好发展。例如,随着北交所的扩容,可设立北证100等代表性更强、投资价值更高的指数,并推出相应ETF引入增量资金。
  郑小霞:一是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对创业企业股权融资力度,包括但不限于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等形式,推动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科技创新领域,孵化更多科创型企业。
  二是通过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工具,支持科创企业做大做强。资本市场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成熟企业与创新型企业,以及创新型企业之间产业并购重组,推动产业链、价值链整合升级,支持相关企业做大做强。
  三是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创新型企业规范运作,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功能,持续推动创新型企业规范经营运作、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以完善的公司治理为基础,助力创新型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上海证券报:资本市场如何进一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特点?
  荀玉根:发行上市方面,以全面注册制为牵引,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以适应科技创新的特点和需求,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例如,适度降低科创企业上市的营收、市值门槛,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创企业上市融资打造“绿色通道”,有效促进创新资本的形成,全面激活市场动力。
  并购重组方面,完善相关制度、支付及融资工具支持市场化并购重组。例如,建立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的优先通道,支持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出清低效产能,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创新能力和专业化能力,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股权激励方面,扩大激励范围,降低实施成本,使股权激励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例如,科创企业的激励对象范围从研发团队扩大至管理团队、运营团队。同时,加强对股权激励的监管,防止出现滥用和利益输送等问题,确保股权激励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高瑞东:实体经济是创新发展的承担主体,科技型企业是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有力推动者。科技型企业普遍有迭代快、风险高、轻资产、重研发的特征,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融资服务存在不同需求。成长期科技型企业普遍面临无抵押、估值难的困境,可以探索持续拓宽抵质押担保范围,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效率,建立风险分担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知识产权保险、证券化等特色金融产品;对于发展已经进入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可以进一步提高对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支持优质科技创新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燕翔:一是优化调整企业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基本制度:发行上市是科创型企业进行股权融资的重要渠道;并购重组能够帮助企业整合不同资源,是科技创新企业成长的重要方式;股权激励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有助于企业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对于促进企业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有着积极意义。优化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制度、提高科创型企业的并购重组效率、鼓励更有力的股权激励计划,对于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加强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为相关企业提供高质量服务。金融机构须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以及技术变革的深入推进,都要求金融机构积极培育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优化自身服务模式和范围,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助力。
  三是完善金融科技建设,提升数字金融服务能力,推动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加强资本市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深化数字化转型,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提升风险评估、投后管理等能力,为科创型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成为投资“关键词”
  上海证券报:发展新质生产力,须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重点行业等。在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资本市场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荀玉根:对于轻资产运营的科创企业,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发展再到产业链的形成,要经历长时间的试错过程,一些科创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资本市场可以发挥自身资源配置的功能,通过IPO、再融资等多种方式为科创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资本市场能够帮助科创企业提升知名度,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有助于为企业吸引更多人才和合作伙伴,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同时,还要加大资本市场对初创期科创企业股权融资的支持力度,规范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完善私募股权基金“募投管退”机制,鼓励投早、投小、投科技,增强对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发展服务。在支持优质科创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也要把好上市入口关,限制持续经营能力不足、信息披露失实、板块定位不清晰的企业上市融资,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质量。
  高瑞东:一是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鼓励长期战略资金入市,定向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放宽投资限制等,鼓励养老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流入科技创新行业。
  二是借助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推动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并提升经营管理质量。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帮助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和资源整合,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和监管机制也能帮助企业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提高企业的治理水平和透明度。
  郑小霞:一方面,加强对早期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考虑到新质生产力强调技术创新体制完善、成果转化为企业应用以及激发科研人员潜力,资本市场应重点关注科研院所、高校、国家实验室等“孵化”的科创企业,并积极提供融资支持。
  另一方面,关注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的促进与转化作用。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要求“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其中数据要素能够发挥突出作用,数据要素可以通过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融合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同时创造新的生产关系,即现有业态和数字业态跨界融合,衍生叠加出的新环节、新链条、新活动形态。
  燕翔:过去几年,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2023年,A股市场共发行313只新股,融资金额超过3500亿元,其中科创板、创业板以及北交所分别融资1438.84亿元、1223.11亿元和147.33亿元,合计占A股总融资额的近80%。
  以科创板为例,截至3月18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570家,行业分布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上市公司超过200家,在生物医药、高端设备、光伏新能源等领域汇集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的示范效应、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日益显现。
  ■
  上海证券报: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哪些投资主线值得关注?相关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荀玉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随着经济增长动能向科技创新转变,近年来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在经济中占比逐渐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4年的7.6%上升至2022年的13%以上。从细分产业来看,新能源产业中光伏、风电、新能源车等领域发展较快,在经济中占比快速上升。随着政策加大支持科创、技术突破加快赋能,电子、数字基建和AI应用有望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球半导体周期见底回升,叠加AI需求爆发提升电子行业景气,数字基建是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智能汽车、智能家电等AI商业化应用逐渐落地。
  黄文涛:投资机遇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多数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关注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板块。未来产业上涨幅度较大,从估值水平来看脑机接口性价比较高。
  高瑞东:关注两条线索: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提出更高要求,创新体系中政府与市场的协同方式、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创新人才政策等方面都将发生积极变化,各产业的“卡脖子”环节可能加快突破;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形态也是多样化的,这意味着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分化可能较大,宜将视角下沉至地方特色产业和公司层面寻找投资机会。
  郑小霞: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中的重点领域,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这些领域也是“创造和应用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中为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数字转型、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此外,数据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较高,还可以关注大数据及相应的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技术应用领域。
  未来产业方面,“十四五”规划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多部门2024年初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创新标志性产品。具体包括十个方向: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新型显示、脑机接口、6G网络设备、超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第三代互联网、高端文旅装备、先进高效航空装备和高端资源勘探开发装备。
  燕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是新质生产力的直接载体。新产业以前沿重大科技或技术突破为基础,融合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催生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具有巨大的成长潜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离不开数字经济的创新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要素、数字技术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发展数字经济在加快生产要素创新、促进技术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能够赋能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实现生产技术、管理模式、服务业态等方面的更新和升级,实现更高效、更高质的生产。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资本市场如何精准赋能?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