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首台(套)”推广应用政策

最新信息

呼唤“首台(套)”推广应用政策
2024-04-18 04:00:00
走近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
  截至2023年底
  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累计实施项目46项
  其中国际项目占比接近50%
  4项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成就展重点项目
  25项成果实现转化
  培育出超视计、精智未来、博鑫医疗、金竟科技等19家硬科技企业
  这些成果入选国家 “十三五”科技成就展重点项目
  活细胞超灵敏超分辨显微镜
  在全球率先研发出具有超高灵敏度、超低光毒性的活细胞超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为在细胞层面研究生命现象与过程、病理和精准诊疗提供了颠覆性工具。 智能呼气分析精准诊断平台
  采取MEMS微流控芯片及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微型化气相色谱,分辨率达到万亿分之一,可快速对呼气中的疾病标记物进行精准检测,从而对肿瘤、慢病、感染等进行早筛和管理。 纳米金属透明电极
  采取全新材料体系,攻克超薄纳米透明电极“岛状分散”难题,研发出下一代柔性透明导电薄膜,能够在超薄纳米级结构下实现导电载体的均匀、稳定成膜,是透明电极技术创新的里程碑。 集成式智能电子皮肤
  通过全面集成具备信号预处理和传输功能的多种传感器,并结合具有延展性的传感器阵列技术,研发出国际首创的柔性可拉伸智能人造电子皮肤,显著提高智能机器人的触觉传感能力,是新一代电子平台技术。
  颠覆性创新故事的“B面”
  目前还在走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
  从开创颠覆性技术、研发出颠覆性产品,到催生出系列颠覆性成果,如今从学界到业界乃至舆论界,都对“器官医学”带来的千亿级新兴产业充满期待。然而故事的“B面”是,“肝脏灌注系统”至今仍在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上,尚未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从2017年全球首例“热移植”肝脏手术实施以来,海内外常温机械灌注产品的相关研发正在迅速拓展中。中国科学家能否喝上“头啖汤”?如何通过占领先机,构建更强的技术和市场竞争力?调研团队和奇点医疗首席科学家何晓顺都打开了“话匣子”,探讨起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高端医疗器械长期由国外垄断,评审论证系统也从海外引进而来。过去很多企业做的模式创新,而非原创的、颠覆性的创新。新的赛道,意味着是人家没做过的,是最革命的、最值得关注培育的部分。”在何晓顺看来,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包括医疗器械评审规则,还没适应从学习者、跟跑者变为领跑者的变化。
  市政协委员、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周荣是医疗器械领域的“老兵”,现场便立即向何晓顺“支招”,分享他从选择注册类型到申请地的经验,并提出开展联合课题的设想。
  “广州拥有丰富的高端医疗资源,应该争取国家政策,将广州作为颠覆性创新技术的先行示范区。”周荣建言道。
  “团队有多少人?不同职能有哪些?”“有没有引入人工智能等跨学科技术?”“市场开拓有什么计划?”曾担任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的苏权科抛出多条问题,他对系统推动创新成果落地有着广阔视野和丰富经验,提出的要点也让何晓顺连连点头、提笔记录。
  “其他人三年完成的事情,咱们要尽量一年内完成。”苏权科特别提到,在国外技术产品也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奇点团队一定要防止不是因为技术原因,却因市场能力不足而失去了发展先机,在加快推动医疗器械注册的同时,也要注重修炼“内外功”:
  一是尽快建立“器官医学”学科体系,以实践应用强化知识理论的基础建设,从而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同步推进器官医学研究与器官医学工程建设;二是尽快充实团队力量,包括研究和市场团队,强化产品竞争力;三是注重跨学科支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数字虚拟器官医学发展。
  调研建议
  科创高地也应是科技体制改革高地
  破解人才“断档”,提升市场竞争力
  广州拥有培育发展颠覆性技术的土壤,但转化过程仍存在堵点、难点,应从政策、人才、资金等层面,加强对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支持。
  广州颠覆性创新中心打造的“创新学院+创新基金+创新园区”的运作模式,很好地呼应了颠覆性技术转化需求。其中,创新学院在机制上探索破解人才“断档”的难题,值得进一步推广到其他院校。
  此外,要重视颠覆性技术成果投入市场后的竞争力问题,建议出台有针对性的“首台(套)”推广应用政策,释放更多应用场景,支持国产颠覆性技术尽快打开市场。
  ——国家卓越工程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实践教授苏权科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颠覆性技术
  颠覆性创新技术不仅来自于基础研究,也来自于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成果。广州应进一步鼓励企业家勇担风险,做创新发展的“答卷人”。
  另外,建议鼓励出台更多针对企业引进高端科研人员的支持政策。完善科技型骨干企业研发人员职称评定指标体系,增加高质量专利权重,有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颠覆性创新正在重塑全球产业的竞争版图,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洞察动态,在国际制造业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
  ——广州市人大代表、京信通信集团高级副总裁李学锋
  推动广州打造颠覆性创新技术先行示范区
  科技创新高地,也应该是科技体制改革高地,不能只注重打造前者,而缺乏打造后者。
  广州是全国三大医疗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高端医疗资源。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州应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推动广州打造颠覆性创新技术先行示范区,汇聚更多颠覆性技术优质资源、培育更多重大项目、吸引更多高端人才。
  为更好挖掘颠覆性技术的“种子”,我建议广州建立专业团队,扫描各科研院校中的潜在颠覆性技术,纳入支持清单。对占据技术领先优势的颠覆性产品,由包含研发者在内的专家团队把关负责、先行先试,为健康中国作出新贡献。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周荣
  为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全周期一体化支撑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颠覆性技术创新正是实现我国赶超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把握机遇,采取积极的措施,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与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我们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部署、多元投入、政策支持,增强源头创新供给能力。充分发挥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在国家颠覆性创新网络体系中的核心节点作用,围绕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我们要强化颠覆性科技创新资金保障,搭建创新成果供需平台,拓展成果应用场景,加快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着力营造有利于产业科技创新的营商环境,为颠覆性技术创新提供全周期一体化支撑。
  ——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局副局长冯传林
  调研手记
  把“广州研”优势变成“广州造”的市场胜势
  在中国科技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曾叩问着每个人的心灵——中国人应该如何走出一条科技自立自强的路。近些年,“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奔月、“北斗”组网,一大批重大创新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世界科技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
  ChatGPT横空出世,Sora震撼亮相,再次提醒着人们,创新如潮水,潮起潮落,未曾止息,颠覆性创新就是那道冲破苍穹的惊雷。谁掌握着颠覆性创新,谁才能改变、制定明天的“游戏规则”,开创属于自己的新纪元。
  这种创新,不一定能从“规划”中来,可能诞生于“岔道”上的踽踽独行,或是在“解题”中的灵感一现。关键是,如何捕捉到这些技术的“火种”,让它们持续燃烧,直至星火燎原。这也是“发现广州新质生产力”调研行第一期的主题。
  让我们振奋的是,在此次调研中了解到的广州项目、广州平台、广州机制,确实能称得上“颠覆性创新”。我国高端医疗器械领域,进口设备比例高达90%以上。西医及由此延伸的医学临床应用技术,长期以来,基本是西方的创新、西方的技术、西方的产品。何晓顺团队不仅改写现代器官移植历史,更有望改变西方引领的格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发展的命题,也是改革的命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把握先机,通过机制创新,把自己培育的颠覆性技术第一时间转化成产品,让“广州研”的科技优势变成“广州造”的市场胜势;要开放视野,通过协同合作,尽可能聚集好、培育好那些锋芒初露的颠覆性技术,让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产业资源优势,推动颠覆性技术“点石成金”。
  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这是一代人的奋斗,这是一座城的担当。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呼唤“首台(套)”推广应用政策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