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密码》解开了什么?

最新信息

《潮州密码》解开了什么?
2024-04-18 10:05:00
为了写《潮州壶的前世今生》一书,这几年看了不少有关潮州历史和潮州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印象最深的是黄国钦所著《潮州传》。这本书以散文的笔调叙述历史,从“这里生活过的陈桥人”到“如今风物冠南方”,40个章节,娓娓道来,有故事有情节,让人爱不释手,我一口气就读完了。
  这次收到主编苏仕日送来的《潮州密码》,尽管已看过书中有些篇章,对其中的历史典故也大多了解,但依然能让我从“浮滨文化是开启粤东文明之钥”到“画笔饱蘸韩江水,丹青妙手出岭东”,细细阅读31篇章,而且读出了不同“味道”来。正如陈平原先生在序中所说:“相对于喜欢凸显自家立场的专家图书,本书以记者的视角切入,经常引述某某专家说,且点到为此,不做进一步评述。为读者寻找深入知识宝库的通道,为专家架设沟通大众趣味的桥梁,尽可能平衔学术性与可读性,如此自我设限,我以为是合适的。”
  其实这是《潮州密码》的妙处,当然也是新闻特殊属性决定的。我是个老新闻工作者,当过多年记者,知道写这种新闻的难度,难在了解历史,对历史描写的把控,难在历史的资料如何用现实眼光来展现,难在新闻是要用事实来讲话的,难在史实上要写出新的东西来吸引读者,这考验着作者的写作水平、文化内涵,更考验着作者的视野与历史观。
  陈平原先生说“在引述专家说,且点到为此,不做进一步评述”。在我看来,专家都说了,记者也就没有必要去评述,专家的“点到为此”,往往是画龙点睛,或者说是最好的“点题”与“总结语”,这也是一个成熟记者应该知道的“妙处”。比如《浮滨文化是开启粤东文明之钥》的结尾,用了饶平县博物馆刘小兵的“总结语”:“这至少能够告诉人们,几千年前就有人在这里活动并创作出这些东西,有实物就不可推翻这段历史。”
  有了实物的存在,才能更好地说明这段历史。《潮州牌坊街的存在与变迁》一文也是在最后,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夏阳说:“只要古城不走向衰败,业态都会置换,要让古城呈现出历史的堆叠感,成为活的历史古城。”
  成为活的历史古城,当然是潮州牌坊街的存在与变迁的需要,这就是“点题”的妙在。
  是啊,“失落的秩序与重构的空间依然以牌坊街为南北轴在东西纵横的街巷里展开,重叠又重叠”。已走过五百多个春秋的牌坊街,让我不得不去“重叠”走一回,再追寻那历史的渊源,再去看看状元坊……
  潮州工夫茶工夫何在?潮州工夫茶为何独步天下?“潮州密码”为你解开不知之“锁”。一句“再好的茶叶,也离不开潮州的工夫”似乎是解锁之密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传承人叶汉钟认为,工夫茶是自上而下的文化,是从贵族生活方式到平民化的普及。
  这些专家的“点到为此”,是不是一个个解密码?
  当然,如果还要做进一步评述,也是可以的,新闻人的做法就是在该文前加个“编者按”,或者在文后加个“短评”。还不过瘾?再请个文化评论家来个“深度评论”。
  在《潮州密码》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推出“潮州密码”专栏,立足潮州的历史、文化、风情等,并结合当下热点,通过文献研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潮州文化进行探索和打捞。系列文章对相关文化现象、主题的历史成因与源流进行分析,纵向梳理,横向对比,再勾连主题与潮州文化、潮人特质、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掌握大量史实的基础上,我们对潮州特有的文化现象进行具有“南方角度”的深加工,以“南方视野”尝试“媒体著史”,力求为大众了解潮州文化提供一个窗口,让文化相关研究能够通过媒体笔法以更加亲和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的确是这样。但一个专栏要做好,还要一期一期做下去,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除了要精心策划,记者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外,更重要的是精品意识、团队精神。
  潮州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潮州文化有其独特的气质,它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书,要读懂它并不容易。要写好这本书,那就更不容易。
  作者:洪巧俊(著名艺术鉴赏家,潮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潮州密码》解开了什么?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