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高校“含新量” 服务地方“向高行”

最新信息

撬动高校“含新量” 服务地方“向高行”
2024-04-18 10:05:00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作为扎根潮州、百年深耕师范教育的韩山师范学院(简称“韩师”),应以何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面对这一时代之问,韩师给出答案:一体推动学科、人才与科研建设,为地方构筑起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底座。
  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的大背景下,韩师作出这一决策部署,是观念和发展思路的转变,也是“跳出韩师看韩师”的必然选择。韩师党委书记幸小涛表示,韩师将聚焦人才培养、新师范、新文科、新工科及潮州文化战略目标,主动将自身紧密融合到潮州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中,以高校“含新量”的撬动与提升,服务地方“向高行”“向优行”。
  ●南方日报记者杨可通讯员卢裕钊蔡焕杰
  准确识变学科、人才与科研“三位一体”互为支撑
  从今年3月开始,韩师接连召开学校高质量发展会议以及学科、人才与科研工作会议、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推进会议;《韩山师范学院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韩山师范学院“韩江学者”计划实施方案》《韩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征求意见。
  如此密集地召开会议、出台文件,这意味着,这所百年院校正主动面向高质量发展以及服务地方发展的新要求,清晰自身、明确目标、寻求突破。
  近年来,韩师学科实力不断提升、特色逐渐凸显,现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冲补强”重点学科3个。在人才引进方面,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占比30.08%。学校拥有省级各类科研平台23个,2019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级项目26项,科研成效逐渐彰显。
  但是,跳出韩师看韩师就会发现,韩师仍与省内同类院校存在着差距。如学科整体实力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率、社会服务能力等都还不高,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充分,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高水平标志性科研成果缺乏等。
  韩师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海春表示,韩师这三个会议的精神概括起来就是“12321”:一个方位——从三十年的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迈进;两大目标——成功申硕、更名大学;三个转变——从注重外延建设向外延与内涵并重转变,从注重专业建设向专业与学科并重转变,从注重教学向教学与科研并重转变;两大抓手——学科、人才与科研工作,人才培养与教学工作;一个机制——“学院办大学”的治理体制。
  在刘海春看来,通过这三个会议,更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方向,确定了目标与任务,确认了“顶天”和“立地”的两大抓手,基本实现了“达成共识、理清思路、提振信心”的目的。
  “众所周知,衡量一所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大学,一定是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去考量。”刘海春说,当前,韩师正深入实施人才培养、新师范、新文科、新工科及潮州文化“五聚焦”的战略目标,势必要在观念和思路上进行转变,其关键就在于学科、人才与科研工作“三位一体”推进,强化学科、人才与科研工作的相互促进和作用发挥。
  其中,学科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人才是学科、科研工作的基础保障,直接决定了学科与科研工作的层次和水平;科研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托,决定了学科建设的成效和贡献。“不管是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还是在推进学校自身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层面,学科、人才和科研都是推进和评价高校高质量发展绕不开、躲不过的核心要素。”刘海春说。
  科学应变做优“新师范” 做精“新工科” 做特“新文科”
  面对新挑战新机遇,韩师提出,持续推进学科结构优化布局,全面加强学校硕士学位培育点规划建设,不断提升学科的建设层次和水平,形成若干个在省内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和特色学科。“我们将围绕做优‘新师范’、做精‘新工科’、做特‘新文科’来发力。”韩师教务部部长袁德辉表示。
  建校120年来,韩师始终坚持“师范性”的办学属性,教育学成为赋能粤东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学科,协同粤东各市共创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形成了强健师资的“韩师方案”,引领着粤东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今在深入开展“双百行动”结对共建工作中,也通过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服务饶平县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在他看来,这是韩师作为扎根潮州的师范院校所应有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对此,韩师将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发展共同体,与地方教育系统进行全方位融入式深度合作,大力建设教育学等重点相关学科,抓好各师范专业的学科教学研究,夯实教师教育核心地位,凸显学校教师教育优势。同时,加强教育数字化建设,培养新时代数字化师范生。
  创办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开展协同培养、共同编写教材、联合主办学术会议……近年来,韩师围绕“新工科”建设,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养适用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建立“企业出题、政府下单、学校组队、人才驻企、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精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发展需求。
  如何做精“新工科”?韩师提出,建设好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重点学科,依托省重点学科建设生物与医药、智能制造等特色学科专业集群,精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把产业学院作为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载体和“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制造业重要基地,产业基础扎实、体系完备,新质生产力已率先“起跑”。韩师工科生的培养将面向大湾区,融入湾区思维,让学生拥有开阔的眼界、全新的理念。
  “我们有必要将师范生的实践体系放在工科人才的培养上,从大一开始就推动学生到珠三角的先进企业学习观摩,从而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袁德辉说,韩师正与大数据、电子信息相关企业联合探索“微专业”模式,即把课堂设置在企业中,推动教育、实践、就业一体化,目前已有300多位同学参与学习。
  传统文科主要包括语言学、历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而新文科则将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艺术设计等领域纳入其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面对国家对新文科建设的要求,韩师提出,要做特“新文科”和“潮州文化”,把潮州文化传承创新纳入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系统推进潮州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及海外传播,建成高度开放和资源共享的国际潮学研究中心。发挥省重点学科专门史(潮学研究)的优势,积极整合历史、中文、潮学、旅游、音体美等相关学科资源,不断丰富潮州文化研究理论体系。
  韩师“新文科”建设将依托“潮学+”来开展,鼓励各学院从潮州文化中挖掘自身的“特”,实现潮州文化与学科的融合,如将潮州剪纸融入学前教育专业,让美术专业学生在产品设计中体现潮元素,还可以将潮商精神贯穿于商学院学生的培养之中。不仅如此,还应打通文史哲,例如将经管类专业与数智化方向结合、将外语专业与法律、电商等方向结合,培养具有新质生产力的“新文科”人才。
  主动求变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人才队伍提质增效
  识变,是为知己知彼;应变,是为明确目标。求变,则是为寻求突破。韩师的“求变”,在于主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实施“韩江学者”“韩山师匠”系列人才计划,是韩师面向高层次人才捧出的诚意。韩师将采用“一人一策”“团队引进”“柔性引进”等方式加大对学科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学者和高水平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并协助解决好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家属安置、子女入学等需求。在优化学科团队建设机制方面,建立“大师+专家+学术骨干+后备人才”的学术梯队,实行学科带头人“第一责任人制度”和目标责任制。
  如何激活用才机制?韩师人力资源部部长吴斌介绍,学校将以问题为导向,推动职称评审常态化、岗位聘任周期化。通过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实现人才队伍提质增效。
  学校也将全面改善学科建设与科研条件,为人才提供坚实支撑。韩师科研部部长张晖英表示,学校将完善有组织的科研机制,一方面将努力打通经费使用、制度建设方面的堵点,另一方面也将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围绕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培育高级别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人文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并结合地方需求,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所等科研平台等。学校还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工作机制,积极对接企业、组织学术活动等,支撑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科研先进工作者和科研管理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我们也会予以奖励。”
  学科交叉融合,同样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单纯依靠某个学科是难以有效解决的,跨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常态。”韩师发展规划部部长周进国表示,韩师将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物理平台,集中有限资源建设重点交叉学科平台,完善现有学科平台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物理集中、功能集成,把相关学科专业的师生汇聚在一起,共用一个实验室、共用一台设备,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氛围。此外,建立学科交叉融合机制,理顺学科交叉融合的管理架构,打破二级学院壁垒,组建跨学科团队,激发跨学科研究活力,优化跨学科成果认定机制。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免责申明: 本站部分内容转载自国内知名媒体,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撬动高校“含新量” 服务地方“向高行”

sitemap.xml sitemap2.xml sitemap3.xml sitemap4.xml